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5集纪录片《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该片以宏阔的视野,讲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再次诠释了这场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
反映南昌起义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而且视角多样。在纪念南昌起义爆发95周年的当下,如何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叙述好,是个难题。据悉,《八一南昌起义》摄制组怀着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在认真研读南昌起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权威专家学者及朱德、贺龙等起义领导人的后人,千方百计地搜集挖掘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难能可贵的是,摄制组寻找到了粟裕、萧克等南昌起义亲历者珍贵的原始声音、影像资料,增添了该片的可信度和观赏性。
《八一南昌起义》以独特的视角,用“风云突变”“云集九江”“枪声响起”“英勇转战”“会师井冈”5个篇章生动再现了这场伟大起义。该片用大量翔实的文献和影像资料解答了一系列问题:面对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挥舞屠刀血腥杀戮的暴行时,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在众多城市中,起义为什么会在南昌爆发,并成为打响第一枪的地方?这其中经历了哪些决策过程?为什么当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贺龙,担任了起义总指挥?为什么起义定在凌晨?为什么后来提前两个小时举行起义?为什么在没有友军支援、没有兵员补充、没有弹药补给的情况下,起义部队要长途远征广东?当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转战湘赣后,朱德如何保存起义部队最后的火种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八一南昌起义》真实客观地向观众呈现了南昌起义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真实反映了南昌起义的时代背景和残酷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努力还原了南昌起义从筹划、发动、胜利,到南下受挫,再走向新胜利的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该片生动阐释了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此外,该片还展现了一大批珍贵历史档案——
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名义发表的《告第二方面军全体官兵书》:“照得本部各军,富余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这篇文献开宗明义地讲清楚我们起义部队是要干什么,向大家声明军纪。
1927年1月24日,担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刘伯承在泸州发布的《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布告》,告示全体军民要听从指挥、服从整顿。泸州、顺庆起义在军阀的围剿分化下失败,却为之后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暴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周恩来在起义部队处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向党中央撰写的《向潮汕进军的问题》的报告。
刘伯承亲手绘制的“由南昌到广东经过路线略图”。地图清晰而详细地标注了江西、福建、广东以及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可能经过的城市和道路,有些地方还用小数字标明了距离。
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时,捐款给起义部队的收条以及回信。南昌起义胜利后,南昌各界人士掀起慰问热潮。收条的内容是:“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回信的内容为:“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11军与20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
1933年《红色中华》刊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的相关文章。
1949年3月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该片在表现形式上与往期《国家记忆》栏目的纪录片有所不同,把主讲人出镜解说变成不出镜解说,主讲人的画面空间变成档案文献资料展示。这种处理方式让鲜活的文物档案说话,增添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及历史厚重感。
5集纪录片在对南昌起义作全景式展现的同时,突出了南昌起义功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功在风云激荡炼初心、浴血荣光铸军魂;展现了“听党指挥,坚定信念”是人民军队建军大业基石的主题;彰显了新时代的人民军队肩负使命踏峥嵘、百炼成钢建伟业——八一军旗,屹立不倒!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纵观纪录片《八一南昌起义》全片,其史实准确,表述公正客观,是融史料文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纪录片,值得细细品味。(作者:褚银)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