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今天抗战胜利77周年!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来源:复旦大学  2022-08-16 09:21:15   232 阅读


今天是抗战胜利77周年,让我们重走一回复旦爱国救亡之路,回望烽火中的复旦。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地处上海江湾的复旦校址被日军炮火炸成废墟。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种,复旦师生被迫踏上内迁之路,经过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最终在北碚夏坝建校复课。



1939年兴建的登辉堂,今基本完好。80年代被重庆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后方,复旦师生弦歌不辍,书写下战乱中进步求学的动人篇章。1938至1946年间,复旦增设十余个学系,并于1940年设立农学院。为了服务战时需求,开办译训班,开展各类研究项目。颠沛流离并没有妨碍教师们的学术思考,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更大地激发了他们著书立学的动力。



1938年秋,复旦大学英语讲演竞赛代表留影。前排右三孙寒冰、左三陈子展、第二排右二伍蠡甫。



赫德路(今常德路)574号校舍

滞留上海的一众师生,包括李登辉校长、顾仲彝教授等,排除万难,几经迁易,最终于1939年1月在当时的公共租界赫德路(今常德路)一所住宅楼内以“上海复旦补习部”名义复课,抗战期间培养学生达一万多人。



李登辉校长

1941年12月8日,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校长宣布复旦沪校实行 “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同时坚持不开设日文课,直至日寇投降。在李校长及全校师生的坚持下,拒绝了敌伪的干涉,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广播了天皇裕仁的投降书,一时群情振奋。第二天,校方召开在沪全校师生大会,300人的教室,挤进了不下 500 人。热忱而又坚定的复旦师生,在会议中坚持了爱国主义立场。此后,战时内迁大后方的政府、学校等机构、人员开始陆续复员回迁,终于1946年9月抵达江湾。师生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这是复旦人矢志不渝的信念。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曾忘记烽烟起。历史会铭记,人民会铭记!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