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校党委书记熊四皓专访,全面介绍了两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下,坚持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卓越之路而进行的探索、取得的进展,表达了全体哈工大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决心和信心。
以下为专访全文:
◇从2020年9月以来,哈工大设立了一批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成为站位高、起点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载体,目前已招收“00后”本科生175名
◇从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问天”升空,哈工大瞄准国家“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持续助力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
◇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既要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又要激励支持广大青年学生在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重任
◇不少教师直接从讲师破格聘任为教授,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国家级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学校简介中,一长串“第一”的字眼彰显了这所大学的不凡。
2020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两年多过去了,哈工大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卓越之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
走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瞭望》: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以来,哈工大有哪些重点改革动作?
熊四皓:两年多来,学校坚持以贺信精神为引领,明确了“卓越、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发展思维,制定并实施了贺信精神引领行动方案、扎根中国行动方案、杰出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国之重器打造行动方案、新时代“八百壮士”选育行动方案等十大行动方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推出了一批新招硬招,走出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瞄准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4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推出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机器人班等由院士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和院士担任院长的未来技术学院,一大批优秀学子在航天国防、基层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推进队伍建设改革方面,完善了“破五唯”“立新标”的制度体系,建立了以学科特点为牵引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出了一批创新举措,优化了人才发展条件保障,推动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的良性循环不断向着卓越目标发展,不断筑牢人才高地。
在国之重器打造方面,从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问天”升空,哈工大瞄准国家“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持续助力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
同时,学校通过内部治理改革,各方面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树牢,人才公寓、学生公寓、校园暖廊、中俄联合校园等工程紧锣密鼓推进;着力打造高品质学习生活综合体集群,构建“更加宜学、更加宜教、更加宜居”的美丽校园。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贺信精神为指引,自觉站位在高校国家队“第一方阵”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担起基础研究主力军重任、做好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上,争取率先探索出一条超前引领的自主自立自强之路,率先交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哈工大答卷。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瞭望》:面对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哈工大有哪些新探索?
熊四皓:作为一所工科强校,哈工大紧紧扭住培养杰出人才这个着力点,不断探索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从2020年9月以来,哈工大设立了一批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成为站位高、起点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载体。永坦班由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任班主任;善义班由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哈工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担任班主任;小卫星班由哈工大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喜滨任班主任;智能机器人班由哈工大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任班主任。这些院士班的研究领域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攻坚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目前已招收“00后”本科生175名。
我们认为,大师成长有共同规律,要把这些规律提炼总结出来,转化成可行的杰出人才培养路径。为此,我们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做了较大改革。以小卫星班为例,我们在以往探索基础上,打破了传统学院和专业界限,通过重构、精简课程,把以往课程体系中陈旧的环节、重复的知识减掉,把每门课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思维锻炼和能力实践上。学生可根据爱好和特长,在航天专业及全校任意专业中选择一个主修、一个辅修。
这一“教学大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如通过剖析实际项目案例,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年11月,教育部公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哈工大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至此,哈工大共有4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
《瞭望》:你认为哈工大百余年来积累了什么育人经验?
熊四皓:首先是坚持党管人才。哈工大能始终站立人才培养潮头,主要得益于能够始终按照党指明的方向不断校准人才培养路径。
其次是坚持四个面向。我们把各方优势力量聚焦到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上,主动揭榜挂帅,激发广大教师“手中有个纽扣,就想着如何为国家做件大衣”的闯劲和拼劲,以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挑战“卡脖子”难题、挑战世界科技前沿难题。
最后是坚持立德树人。“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为青年学生树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成才旗帜,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成立了人才培养基金,矢志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引来全国青年学子竞相追随。这既成为新百年哈工大培育杰出人才的典型案例,也为哈工大“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瞭望》:你们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上有什么心得?
熊四皓:涵养家国情怀在当下体现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为党和人民作贡献。这方面,既要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又要激励支持广大青年学生在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重任。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用好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和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心坎上。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作用,持续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助推广大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这一新形势对新时代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一方面主动适应和把握科技发展、文明演进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为学生一生追求卓越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坚持涵养高尚师德,引领和激励学生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志向,为学生一生追求卓越提供不竭动能。
支持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瞭望》:你们在培育一流科研人才上有什么硬招实招?
熊四皓: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力度,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力度,引领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挑战巅峰,加快攻克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大师+团队”是我们建设平台的经验积累,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我们培育了微小卫星、机器人、陶瓷材料、超精密仪器、水资源等30个打硬仗、打胜仗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大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凝练学术方向、汇聚人才队伍。例如,杜善义院士带领的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深耕航天30余年,团队成长出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还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等荣誉。
针对业绩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我们建设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按照“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原则,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加速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共同体。目前,我们累计建成5批次135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其中黄志伟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5年时间里先后破解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的4项科学难题,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在《自然》杂志发表。
优秀青年人才是重要的战略储备。我们创新建立教师预聘制度,面向在读博士研究生实施“春雁英才计划”,选留一批拔尖学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全方位培养和历练。去年首批遴选95位博士研究生,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瞭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哈工大在人才工作上有什么特点?
熊四皓: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尽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具体来说,我们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了一套以稳定人才固实力、以引进人才聚合力、以培育人才挖潜力、以评价人才激活力的有效机制。2021年新增院士3名、增量位居全国高校第4,新增国家级人才105名、增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一是稳定人才有温度。我们实施教师岗位长准聘制度,选聘长聘岗教师462人、准聘岗教师417人,为人才提供与职责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我们为人才发展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支持,创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新引进人才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解决科研场地等问题,全面助推教师成长发展;为青年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大力改善科研环境和住房条件,为教职工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二是引进人才有速度。我们打破机制瓶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需求精准引进优秀人才。实施人才新进快速响应机制,优化引才流程,按需随时响应,最快3个工作日完成评审,现已分9批次引进人才117人,其中9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三是培育人才有力度。我们打破论资排辈,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选拔了一批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支持,帮助他们尽早挑大梁、当主角。2012年实施以来共选拔正高职141人,其中7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占比55.3%。不少教师直接从讲师破格聘任为教授,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国家级人才。
四是评价人才有态度。我们坚持不拘一格评价人才,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比如,通过实施“教学拔尖人才选聘计划”,为从事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开辟单独晋升渠道,共选聘教学拔尖教授23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教学名师。针对科研突出贡献人才,我们也开辟晋升新渠道,去年首批晋升15人,其中一名教师因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直接由工程师晋升研究员。
组织化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
《瞭望》:当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人才都需要高校跨出校园,与政府、企业、国际机构等充分开展合作。哈工大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有何经验?
熊四皓:新中国成立之初,哈工大就承担着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办新兴学科的重任,赢得了“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的美誉。
如今,瞄准国家和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急需,我们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助力打造国内一流小型卫星产业制造基地、国际一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组织化推进学校高技术成果优势向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化。
目前,我们构建了一系列成果转化平台,包括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仅3年内就向哈尔滨市转化成果350项、签订技术合同100项,并以作价入股方式组建了5家公司、累计使用科技成果102项,学校专利转让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4位。
面向未来,哈工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赓续哈工大“八百壮士”的优良传统,矢志扎根祖国边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