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着堆砌着各类科研材料的办公桌,电脑屏幕前的青年学者范豪这样描述当前的“工作状态”。
8月2日,像往常一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范豪还在实验室忙碌。工作间隙,他接受了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从学校搞科研到现在成立新企业,我经历了身份上的转变,也在不断探索科创成果转化的新思路。现在,一切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范豪说。
201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10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深耕功能材料能源化学领域的范豪,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性能与器件和特殊结构碳基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能源应用及调控机理方面有较多研究积累。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陕西省秦创原春种基金增资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特色产业链等多个重大攻关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2项技术成果已实施转化。
作为沣西新城青年人才队伍的一员,范豪团队开展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该研究主体为一类新兴电池体系,目前范豪团队率先在高稳性水系有机电解液研制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可望解决实际工况下电池运行寿命不足的问题,对进一步推广低成本和规模化储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行深度调整。中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中国新能源近十多年以30%以上的超常规速度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在范豪看来,能源结构的转型,给无数科研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
可再生资源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受限于随机性、间歇性和非稳态等制约因素,高效利用和并网消纳存在巨大挑战。范豪决定结合自己多年所学“破题”,推动科研成果实现就地市场转化。
近5年来,范豪针对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应用难题,聚焦新兴的高安全、低成本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对其关键材料如水溶性有机活性物质、反应活性电极和离子交换膜进行全方位研发;掌握了先进有机活性分子、三维石墨毡电极和复合型离子交换膜及单电池设计构建技术;实现了在活性分子持久稳定性,电极反应活性和交换膜离子传导能力及电池器件更新迭代的关键突破;促进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在面向国家重大能源需求方向的大规模发展应用进程。
范豪(右)正在和学生讨论课题
从实验室到主动拥抱资本市场,这是范豪迈出的一大步。2021年,他创办陕西汇博开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汇博开源”),带领研究团队针对高安全、低成本和长寿命的新型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大规模储能技术展开研究。
“本质上而言,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利用、并网消纳需要储能技术的辅助实现,汇博开源专业从事液流电池测试系统技术,依靠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开展研发工作,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提供液流电池研究的相关解决方案,并承担重要的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工作。”范豪说。
从博士毕业入职西安交通大学,而后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注册企业,在范豪看来,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作为秦创原总窗口核心示范区的沣西新城,在创新载体、科技环境、人才支撑上也有着明显优势,对科创要素聚集的吸引尤为亮眼。优厚的原创科创能力使得一批批的重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种子培育,而后被推向市场,构建起科技创新的高地。在这里注册企业,可以说是‘命中注定’。”范豪如是说。
范豪认为,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春潮涌动”下,沣西新城不断以“原创科研能力”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已成为国内目前科技创新最活跃和热门区域之一。
事实上,这片创新热土一直在不断“成长”。沣西新城在人才招引、认定、奖补、服务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加快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机制,推进“城校企”深度融合,目前已引进培育西安市高层次人才23人,D、E类人才1000余人。源源不断的人才“软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创新“硬实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我所做的工作只是规模储能技术领域里的沧海一粟,但我愿意凝聚有限的力量,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大规模储能技术市场的引领者,为国家能源结构变革做出贡献。”范豪说。
原文发布于2022年8月11日国际在线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