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细腻勾勒,从长城到长江,运河水系一路蜿蜒纵横……神秘的经折装《运河全图》,堪称地图中的《只此青绿》。开卷,千里江山尽收眼底。
8月9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二期将走进南京图书馆。《江苏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编委、南京大学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主讲《大江大河,江苏的文化密码》。本期大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和南京图书馆共同承办。
为了这期大讲堂,南京图书馆还将特别举办一场小型展览,捧出与江河地理有关的珍贵古籍供参观。现代快报记者提前采访,揭秘“典籍里的大江大河”。
地图中的《只此青绿》
青绿色山脉参差错落,河流湖泊水系纵横密布,沿线府州县城池清晰标记——这不是《千里江山图》,不是山水画,而是清代彩绘本地图《运河全图》。
展开这册经折装古籍,一幅“青绿山水”跃然眼前:它从青灰色的长城起笔,顺着运河水系,一路蜿蜒向南,一直描绘到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扬州、镇江一带。
从居庸关、桑干河、石景山、昆明湖、圆明园,到龙王庙、邵伯湖、平山堂、北固山……这些地标,不仅标注了地名,还有简略的示意图:山上的宝塔、园中的草木、州府的城墙,一目了然。
它的作者是谁?作于何时?因何而作?一幅地图,为什么要用彩绘,还画得这么精致细腻?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说,由于仅有这幅地图,前后没有文字说明,所以这些都不得而知。
既然是《运河全图》,为什么止于镇江?这也是一个谜。“有可能它是一个残卷,也有可能作者就画了这么多。”韩超推测。
尽管如此,古籍工作者们还是从绘图所用的纸张以及图上的地名,判断出它是清代的彩绘本。
“正因为它是手抄本,所以独此一份,别的地方不会有一模一样的。”韩超说,这可以说是地图中的《只此青绿》了。
一次大规模的长江“体测”
和神秘的彩绘本《运河全图》不同,清刻本《长江图说》的作者、编制过程、功能等都有清楚的记载。
它图文并茂,简约的线条勾勒山川地形,密密麻麻的小字标注着地名。细看,还有“格子纸”打底。“这是古人的计里画方,相当于比例尺,一方格代表五里。”韩超介绍。
《长江图说》作者是清代马徵麟,南图收藏的是同治九年刊本,一共12册,收入了长江中游到出海口地图。
它是用于江防的军事图。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期,他的亲信黄翼升出任长江水师提督,其幕僚王香倬请马徵麟按照长江水师新制,绘制新的长江图。
在没有现代测绘工具的清末,这么一份地图集是怎么编制出来的?马徵麟率队历时8个多月调查测绘。实地考察测量的过程非常艰辛,要反反复复走,里程超过万里。这是给长江的一次大规模“体测”。
《长江图说》中有地图72幅,描绘了从长江中游的荆州到长江下游入海口的山川地形,反
映出沿江地理地貌,附以地名沿革和历史事件作为注释,对一些涉及长江河道演变的重要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比如,介绍地名韩桥营:“宋韩世忠驻军处。”
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两个大湖也在其中。这两个湖,是当时长江水师所辖范围的主要地区,也是长江防汛的主要地带。
版本珍贵,《江苏文库》选为底本
典籍里的大江大河,记载的不止是自然地理,还包括关榷(què)税收、漕运、河道、水利等方方面面。
运河上的税费怎么收?有收费站,也就是“钞关”。有一部志书,专门记录淮安三关。
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淮安三关统志》,国内仅南京图书馆藏。《江苏文库·史料编》将其选为底本,影印出版。此书初稿作者是明代的马麟,辗转经多人增删修订、润色、出版,后来清代杜琳重修。
明清时期,淮安三关指板闸关、宿迁关、海州关。明宣德四年(1429)设立,后来历经多次罢用、恢复,弘治元年(1488)再次复设。清康熙四年,三关归并淮海道,康熙八年又复为三关。
淮安关榷税收是明清两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从中可见国家盛衰的变化。那么,当时的关榷制度、税收情况、任职人员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此书收录了与关税有关的文献、考证,详细记载了顺治、康熙两朝“淮关”始末。书中所附《告示》《移文》《则例》是康熙间公文实录,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关榷制度及税收情况尤为重要;另外,碑记有助于考察明清淮安关榷的任职人员及相关制度。
这次展出的与大江大河有关的古籍,大多是非常珍贵的版本。除了被《江苏文库》选为底本的国内孤本《淮安三关统志》,还有明天启刻本《东吴水利考》,甘家大院津逮楼出品的《金陵水利论》,清刻本《漕运河道图考》《扬州水道记》《江苏沿海图说》。
这些穿越时空的典籍,带我们一览历史上的大江大河,破译江苏的文化密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