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创新

来源:光明网  2022-08-11 10:57:07   688 阅读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无疑是实现上述追求的有效途径。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为世界提供了不称霸、不争霸,和平崛起、共赢共享的发展道路,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力量。正确把握并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进一步寻求其哲学基础。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旨归。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比对德文原本,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尽管“Gemeinde”“Gemeinwesen”和“Gemeinschaft”三个德文词都被译作“共同体”,但实际上这三个词在含义上有着严格的区分。“Gemeinde”和“Gemeinwesen”多指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共同体,前者偏指行政单位,后者偏指生产组织。而“Gemeinschaft”则多被用来指称近代以后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国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虚假的共同体”,这意味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构建的自由人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化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也即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个人”是自由的主体基础,“个人”概念并不像观念论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是某种由自然造成的东西,而是历史的产物。由于生产力的滞后以及生产的地域性限制,在古典古代的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垂直的、固定的等级关系,个人只能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也就是说此时真正的“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中显然没有真正的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也无法实现个人自由。在近代的市民社会中,“个人”虽然从固定的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在国家法律层面拥有了自由权利,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却仍然受到物质力量的束缚。强制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它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任何人只要不想失去生产资料,就只能接受强加于他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无法自由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另一方面,分工也产生了不同阶级的个人的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存在一个与所有人的特殊利益都不冲突的普遍利益,因此,每一个阶级想要取得统治地位,都必须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以此为基础构建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虚假的,自由在其中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

个人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个人之所以能够通过联合获得自由,原因有二:其一,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私有制被消灭,联合起来的个人掌握了全部生产资料,因此每个人不是作为有特殊利益的阶级成员,而是作为真正的“个人”参与到共同体之中的,这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主体基础。其二,个人自由的实现必须以“在一定条件下不受阻碍地利用物质条件”为前提。真正的共同体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非自愿的分工”,个人因此获得了实现自由的条件和手段。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我们党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从理论上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实践上提供了和平崛起、共赢共享的社会发展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为此,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敢于和擅于进行理论创新,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实践中弘扬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原则,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思维,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