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黑龙江日报》以“智能车激情飞驰12年的背后”为题,聚焦我校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精心育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的成果,报道了我校紫丁香智能车队队员取得优异成绩背后的青春奋斗故事。
报道如下:
智能车激情飞驰12年的背后
黑龙江日报记者 赵一诺
深夜的校园十分安静,哈尔滨工业大学格物楼613教室里灯火通明。
起步、疾驰、冲刺……小小的智能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一群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上的数据变化,小车的每一次提速和过弯,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这里是哈工大智能车创新俱乐部的实验室,这群在深夜里忙碌着的“追风少年”,就是哈工大紫丁香智能车队队员,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即将开赛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怀着对登顶夺冠的向往,队员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一遍遍向目标发起挑战。自2010年成立至今,车队已荣获6项国家级特等奖,6项全国冠军、5项全国亚军,37项国家级一等奖、22项国家级二等奖、63项东北赛区奖……在这间教室里,一辆小小的智能车每天都在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多学科交叉,擦出多元火花
走进哈工大格物楼613室,记者不禁被眼前的“证书墙”所惊艳——30余张获奖证书记录了紫丁香智能车队的辉煌战绩。约5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焊接用的各种工具、测试跑道和智能车。
“一辆智能车不是简单的零件拼凑,而是一个控制、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等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该校智能车队学生负责人、电气学院2018级本科生荣振帅向记者介绍,一款智能车的“诞生”,需要先在电脑上编好程序,再将这堆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搭载于车身,让小灯亮起来、电机转起来,使小车在模拟真实环境的赛道上飞速跑起来,完全自主地完成驾驶及比赛任务。
对于第十四届比赛队员、2017级本科生李琳昊而言,从对编程一无所知到斩获国家奖,眼前这些“小玩意儿”,为他打开了在专业学习上“打怪升级”的大门。
在一次备赛中,李琳昊遇到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难题:小车驱动板一旦跑快就会烧坏。他和队友把小车拆了装,装了拆,在反复测试了100多个元器件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给电路板铺铜时,因改动了元器件位置,导致GND变细,所以电流一大便会烧掉。虽然那次经历影响了备赛速度,但却让他对书本上的知识增添了敬畏心,从此细心对待每一次比赛。一个“赛车梦”,将不同专业的人聚在一起。为搭建一辆性能稳定、符合预期功能的智能小车,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研究测试。李琳昊说,长达十个月的“马拉松式备赛”考验着每一位队员的意志与决心。但当小车跑起来的时候,课本中枯燥的知识便跟着有了活力,你的学习兴趣会被瞬间点燃。
目前,紫丁香智能车队汇聚了全校工科相关专业的100余名队员,他们发挥所长,不断在实践中挑战车速极限,用多元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更完美的设计方案。
热爱与坚守,实现“零的突破”
宋建峰第一次接触智能车,是在2009年读大三期间。当时智能车比赛还“无人问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经过三个月仓促准备,他代表哈工大参加第四届全国智能车东北赛区比赛,因小车在赛中三次冲出跑道,获得“优胜奖”。
他不甘。第二年,他拉上好友郭霄亮卷土重来,再次参赛。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赛前准备、经费投入和场地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最终在第五届全国智能车比赛中冲进国赛,为哈工大争得了该赛事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
得奖后,他和郭霄亮商量,要给哈工大智能车队建一个根据地,聚集一帮敢想敢干、敢拼敢玩的人。2010年11月11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车创新俱乐部正式成立。
成为紫丁香智能车队创始人之一,宋建峰想把比赛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在学校的支持下,俱乐部每年面向全体队员开展9个月的技术培训。在为新队员进行智能车知识普及和比赛经验传授后,要求老队员带新队员一起做出一辆真正的车来,从电路板的设计和焊接、舵机转角的调试、舵机臂的安装到后轮性能的磨合,都需要他们亲自完成。接着,所有队员将在一年一度的智能车大赛中历练成长。
“除了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我还收获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学会了如何去做车,如何去面对困境与挫折。”在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同时,队友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从荆棘中走来,又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向新的高山发起挑战。
每到暑期,车队便进入最忙碌的备赛阶段,为了保障整体进度,每个队员都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不停,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最后冲刺。除了上课,队员们都会泡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回家的车票买了又退是常规操作,放假什么的是不存在的!”宋建峰说,正是这份坚守,才成就了车队的辉煌。
创新俱乐部,成了人才培养基地
小小的智能车,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见证着队员一路走来的成长。哈工大智能车创新俱乐部也成为该校重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用心呵护、精心培育,努力将今天的小团队培养成明天的大企业。”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哈工大构建“课程、项目、平台、保障”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项目学习、大创计划、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四年不断线、层次化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从对智能车一窍不通的“小白”,到拿到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高京哲说,这得益于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长学姐们的耐心传教。
2015年,他带领团队参加光电平衡组国赛决赛,就在开赛前的5分钟,负责发车的队友发现单片机内参数全部丢失,这将导致小车失控,对团队来说是致命打击。听到场内队员的反馈信息,场外队友心急如焚。高京哲却冷静沉着,他凭借对小车每个细节的了然于胸,迅速找到问题,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重新设置参数,小车在没有经过任何调试的情况下直接登上赛道。
发车了,所有人的心与小车紧紧连在了一起,跟随它穿越障碍、过S弯、爬坡道,最后冲向终点,全国第四!团队挥臂呐喊,高京哲许下承诺,“要传承学长们的精神,和俱乐部一起创造更大的辉煌!”
这一传承,便是十年时光。难忘那些挑灯备战的夜晚,他们一起趴在地上修改程序,一起看凌晨4点钟的太阳。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比赛,场内蓄势待发,场外翘首以盼,共同留下耀眼的战绩。小车总要停止,他们却像智能车一样,在追风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10余年来,紫丁香智能车队队员广泛活跃在全国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上千名学生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施展才华,带着收获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有企业估值过亿的创业精英,有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的学术中坚,也有热爱挑战、追求卓越的行业翘楚。
“每当回到学校,都要到智能车俱乐部的实验室转一转。那里有家的感觉,能让我在梦想出发的地方寻到坚持下去的力量。”宋建峰说,和队友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成为他受益一生的财富,定会在飞驰的人生中闪闪发光。
李琳昊和他的队友荣获全国四强
车队队员深夜备战
李琳昊在场上擦拭轮胎、检查车模
第一次踏上全国赛场的哈工大智能车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