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聚新力,汇普声”实践团(纳灰村寨篇)

来源:天津科技大学  2022-08-02 15:23:36   696 阅读

外国语学院“聚新力,汇普声”实践团队按照工作计划,逐步进入项目实践阶段。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第一站“走进纳灰寨”活动。

实践团成员通过线上会议开展工作。在线下实践前期,实践团成员通过线上会议,做好前期工作和工作具体事项安排。全体成员按照具体分工,分别对实践地进行资料收集、线上考察。为线下的实践工作开展,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联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要求,本团队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万峰林被誉为“人类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丽画卷”,其历史文化价值颇高。在当地县政府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当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合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支持当地乡村振兴,因此旅游收入是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普通话的沟通桥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团队希望通过在当地推广普通话、开展普通话教育活动,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普通话听说能力,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沟通质量,用推广普通话活动,助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线下实践团深入村寨,推广普通话。广泛宣传,加强引导。我们向景区从商人员、居民发放团队定制扇子——扇子标有普通话学习要领以及我们的公众号二维码。订阅公众号,可随时学习我们定期推送的普通话教学课程;学习打卡后,我们将会免费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上为当地商店做宣传,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深度采访,针对性教学。

彝家小伙。一布一染,一绢一韵,遇见扎染,邂逅非遗。他经营的彝族扎染服饰店里,每件作品都是来自手工印染,有着独一无二的浪漫,极具民族特色。在采访中,我们得知,除了实体店,他还会在各大网络平台宣传他的商品,普通话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实体的顾客,是普通话让他能够向顾客普及扎染这项工艺,讲解每件衣服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与顾客交流;面对网络平台,是普通话搭建起了他宣传的桥梁。他还表示:“尽管自己的普通话能够达到与客户正常沟通的水平,但是都还不够标准,为了更好地在网络上宣传商品,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将普通话学习得更标准。

在最后,老板表示普通话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同时,扎染技术可以依托普通话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

布依阿姨。布依族服饰,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采取天然布料传统手工艺缝制而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包含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土布,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现象,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阿姨作为布依族,将这份工艺传承,这家服饰店开了十多年了,她表示:“以前没想过学普通话,但面对各地游客,发现语言不通非常影响售卖。” 而且她也希望自己的普通话能够更标准一些。经过交流,我们发现作为布依族的她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音偏误。所以,团队成员对其少数民族口音进行纠音,并希望她能将这份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传递给周围的人。

当地居民。经过深入交流 ,许多老年人表示:“我们还是很希望会说普通话的,因为这样才方便和顾客交流,但不知道如何展开学习啊。” 我们总结出60岁到80岁的老人的普通话学习障碍有:浓厚的本地口音、自身学习效率低、没有学习普通话的意识、缺乏合适的学习平台、学习途径少;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人口流动受限,说普通话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我们的团队就地给当地居民进行了普通话入门教育,也让当他们关注了我们的公众号,并且会定期在公众号发布普通话教学课程供他们学习。

召开线上交流会,总结实践结果。本团队经过对此地为期三天的调研发现,万峰林景区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旅游业整体发展已趋于成熟——相关工作人员普通话普及程度非常高。在采访中,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在旅游行业,普通话是硬性要求。” 少数民族表示:“学好普通话,让他们有了更多上电视台宣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 可见,普通话的运用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非旅游业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少数民族的普通话普及率仍然是较低,推普力度和自主学习普通话意识还需加强。团队希望在实践过后,能够助当地居民提升普通话听说能力,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沟通质量,提升语言素养。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