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首届乡村相见公益论坛在中南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农道基金会主办,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指导,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农道基金会研究中心承办,聚焦“乡村建设人才的发现、成长与行动”。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二级巡视员刘小青,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付刚华,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农道基金会理事长孙麟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80余名来自政府、高校、乡村、公益组织、企业的知名学者、乡建专家、企业家、公益人士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与对话交流。
论坛上,付刚华向来宾们介绍了中南大学立足自身特色,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学校在智力、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助力乡村建设的传统与成果。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演讲中表示,乡村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不要孤立地看待乡村发展人才,应意识到人才流动才是根本;要破除制约城乡之间人才流动的各种政策障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团提出,乡村振兴是中国最大的公益,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不可分割,一切工作开展都“为了人、依靠人”,并分享了农禾之家在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方面的“经棚案例”。
益阳市南县南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志祥结合南山村的实践,就如何培养特色实用人才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主旨分享。赵志祥认为,从乡村自身角度来看,能帮助村里解决问题的人都是人才;村支两委需要有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考虑乡村的事情,不能只看现实好处。长沙县树湘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吴炯基于自己的乡村公益实践,分享了如何在乡村发现合适人才的经验,并指出乡村建设人才更多应从乡村本土发现和培养,乡村社会发展可通过基层公益组织来实践和传递精神力量。
著名乡建专家、农道基金会发起人兼理事、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在“不要挑战农民的专业”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乡村建设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但乡村有着一套与城市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治理结构;外部力量在参与乡建时,应尊重乡村的“主权地位”,充分借助村支两委的力量,要重视小学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颜卫彬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乡村对中国人在情感和现实方面的价值与重要性,认为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在人才画像、标准、能力和培养机制等方面经验和优势,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随后,实务、乡村、企业以及学界代表与现场的来宾进行了对话。各方围绕“乡村建设人才的发现、成长与行动”这一主题,进一步交流了乡建人才发现与行动的标准、方向以及策略。
论坛后,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道基金会、袁隆平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文件,共同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农道基金会发起成立的、致力于乡村建设领域社会创业者培养的“乡村相见公益学堂”揭牌。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