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467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团中央号召,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大陈岛,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给予深情关怀,作出重要指示。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更宽视野、更高站位来考察和认识大陈岛垦荒精神。
第一,大陈岛是当年国际国内一场重要博弈的战场和焦点。
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但浙江沿海岛屿是1955年2月才全部解放的。解放大陈岛及外围列岛在党史、军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大陈岛是当时台海对峙最前沿的一个战略要地,关系数百公里海岸和浙江沿海一批港湾的安全。国民党为了保住这个战略要点,屯扎了2万余总兵力,修建了大量工事。胡宗南曾坐镇指挥。蒋介石、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美驻台大使和美军顾问团团长等都曾在大陈岛活动。我人民解放军决心夺取大陈岛,为此多次制定作战计划。毛泽东主席曾批示“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以后再说。”朝鲜停战后,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再次成为重要议题。
1954年初,美台酝酿美蒋《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月18日,经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批准,我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随后轰炸大陈岛。美国第七舰队派出数十艘军舰驶抵大陈岛一带。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
激战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解放后,大陈岛已完全暴露在我解放军的攻击范围之内。蒋介石决定接受美国的建议,制定了“金刚计划”,从大陈岛等岛屿撤军。1月30日,蒋经国飞抵大陈岛,开始执行撤退计划。2月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下令美军“协助”国军部队从大陈撤退。同时,美国还请苏联向中国转达,撤退期间中国军队不要采取行动。中国接受了这一要求,毛泽东指示,蒋军从大陈岛撤退时,我军不要向港口一带射击;让敌人安全撤走,不要贪这点小便宜。2月7日,美国第七舰队出动132艘舰艇(包括数艘航空母舰),大批飞机,4.8万名海空人员,到达大陈岛海域。2月8日,蒋介石在电台发表“告海内外军民书”。至12日,国民党部队从大陈等岛撤走,同时撤走了1万7千余岛上居民。国民党对岛上各种设施进行了破坏,留下了一片废墟和大量地雷。随后我解放军登岛进驻。
前线指挥部指战员在头门岛讨论一江山岛登陆战作战方案(右二为总指挥张爱萍)
从这一复杂过程可见,大陈岛不是平平常常的岛屿,而是当时国共博弈的重要棋子,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涉及两岸关系、中美关系、美蒋关系、美苏关系,朝鲜战争和日内瓦会议等。此后的大陈岛垦荒并非无缘无故,而正是为了解决其遗留问题、巩固这一战略要地。
第二,大陈岛垦荒是当年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的一个特殊举措。
从1953年起,我们党领导实施“一化三改造”,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的步伐。1954年夏秋几个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各地出现粮食危机。国家被迫实行统购统销,对粮食等许多商品实行统一收购、定量供应。党和国家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增加粮食生产。
1954年,苏联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进行垦荒。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回来后向党中央汇报,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5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7月,中央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垦荒造田4亿至5亿亩。在胡耀邦主持下,团中央也提出了《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5年,以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远赴北大荒。胡耀邦在欢送大会上发表题为《向困难进军》的讲话,号召:“有一千条困难,就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破一万条。”随后,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城市青年响应号召,兴起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1955年11月底,胡耀邦到浙江考察,得知大陈岛解放后荒芜凄凉、迫切需要人们去重建时,立即表示“敌人破坏,我们重建。”他提议:“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
垦荒队员由舢板过驳上岛
经中共温州地委号召和组织,1956年1月,首批227名14至22岁的志愿垦荒队员由团中央、团省委代表护送,登上大陈岛,受到驻岛部队的欢迎。至1960年4月,共有五批467名志愿垦荒队员上岛。此举一时成为全国青年的学习榜样。
上岛青年在凤尾山上宣誓
大陈岛垦荒队具有青年突击队的性质,以“敌人破坏,我们建设”为口号,主要任务除了垦荒外,还有海防戍边的责任。
第三,大陈岛垦荒、建设和发展实际上成为海峡两岸一场特殊的竞赛和交流。
大陈岛,几易其主,几度兴衰。老居民走了,新居民来了。新老居民走上不同的生活和发展道路。
海峡那一边,1955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世代居住在大陈岛上的17132名民众,基本上悉数远离故土,迁往台湾,生离死别,令人心碎。到台后,按原村镇亲属关系分散安置在五县十几个“大陈新村”里,就业和生活都非常艰难。到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大陈青年远涉重洋,前往美国,凭着勇气毅力、聪明才干,开始了新的生活,出了上百位博士和硕士。旅居美国的大陈人成立了大陈同乡会。
垦荒队员在团中央代表丁立准带领下挥下垦荒第一锄
海峡这一边,大陈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立即驻军守备。1955年4月第一批大陆移民进岛。1956年又迎来了垦荒队员。军民一起,在废墟上开展重建工作,使大陈岛逐渐恢复生机。1960年7月,青年志愿垦荒队完成使命,正式解散。但有不少垦荒队员继续留在岛上。后来,大陈岛几经艰苦创业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时代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昔日的“海上荒岛”成为“东海明珠”。从这里,进而从台州、从浙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也可以看到两岸社会及外部世界的不同色彩。大陈岛,进而台州,也成了促进两岸交流的一个纽带。
“东海明珠”大陈岛今貌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大陈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海岛。大陈岛垦荒精神,也并不是单独一个垦荒队的精神。大陈岛的背后有国际国内复杂的大局,有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有不同发展道路的比拼,有人的精神的苦炼和展示。小小大陈,背后牵动着“国之大者”。所以,我们今天纪念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既要重视垦荒者的优秀事迹,更要以宽广视野和更高层次来挖掘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可概括为以下4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垦荒队员体现的精神。垦荒队员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精神最直接、最具体的创造者和载体。
第二个层次,是浙江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岛礁的军队和居民,在解放岛礁以及后来守岛建岛的双重实践中,为护卫海岛安全和建设昌盛海岛体现的精神。
第三个层次,是垦荒队员所在的台州、温州等地党和人民,在解放海岛和垦荒生产、在经济建设和守卫海疆、在探索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表现和丰富发展了的精神。
第四个层次,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折射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精神。浙江人历来聪明能干,善于艰苦创业,勇闯市场大海,眼光敏锐开阔,足迹遍布全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鲜明地展示了这些特点和精神。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大陈岛是一个点,但这个点连着大局、连着整体。它是全局的缩影,又影响着全局。认识和弘扬大陈岛精神,都要有这样的视野和站位。台州、温州在改革开放中是先行者和开拓者。新时代党中央寄希望于浙江的,也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典范和先行作用。
浙江省刚刚召开了第十五次党代会,号召全省人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做到“两个先行”,既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也需要弘扬包括大陈岛垦荒精神等在内的浙江精神,更好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作者系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