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党建专项社会实践团“山海情”团队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学习调研。实践团由环境学院组织员马青老师指导,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洱海保护治理与当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周边居民开展了广泛的对话交流。
一系列走访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于洱海保护治理的措施和成效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成员们纷纷表示今后会更加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为洱海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为实践团在大理人民英雄纪念广场前缅怀革命先辈 孙洋 /摄
7月1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海情”社会实践团来到位于洱海公园的大理人民英雄纪念广场。在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庄严肃立,向革命先烈们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
图为实践团与老师们在大理研究院的合影 熊顺子/提供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与环境学院洱海教工党支部以“绿水青山报国志,洱清沐民沪滇情”为主题联合开展的党日活动。线上线下共11位同学认真聆听了孔海南教授及其团队二十载潜心洱海治理的艰苦奋斗历程。孔海南教授还就洱海保护治理和扎根祖国基层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采集水样 孙洋/摄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跟随大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和工作人员一起,乘船出海到洱海上各个监测位点学习水质采样和部分指标现场分析的工作流程。此次在洱海上实地进行水质监测,实践团成员熟悉了科研团队的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对洱海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为大理研究院的老师们向实践团介绍洱海流域治理保护情况 常崇轩/摄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参观学习,张苏等老师们在展厅中向实践团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之后熊顺子副院长围绕洱海流域水质分析评估和湿地修复技术,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多层面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科学治湖所做的工作。熊副院长还邀请同学们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云南,共同投身到洱海治理保护的工作中。
图为罗时江生态湿地 陈骥/摄
左图为部分实践团成员在友谊林处合影 陈骥/摄
右图为提水工程纪念碑 徐洪彦/摄
7月12日上午,山海情实践团来到罗时江生态湿地和茈碧湖参观调研。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罗时江湿地的生态之美,同时对湿地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湿地的开发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实践团成员们实地参观了由当时在丰源村挂职的田罗银老师主持建设的大小南极自然能提水项目,并实地探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洱源县友谊林”。“提水书记”的事迹使实践团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以每一个百姓的幸福为己任的情怀,这是交大人的情怀,也是交大人的责任。
图为实践团成员课下与小朋友交流 常崇轩/摄
7月12日下午,山海情社会实践团走进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中心完小,开展支教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小朋友们讲解了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孩子们保护洱海的意识,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洱海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开展座谈交流 苗馨宸/摄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大理州洱海管理局杨雪松副局长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向同学们介绍了相关政策措施,还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数字洱海监管平台在洱海全流域保护中的作用。通过卫星图像比对、人工智能抓拍以及在移动客户端上专人专项推送信息等多种功能,数字洱海监管平台极大的提高了监管效率,成为了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图为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向实践团展示洱海保护工作历程 孙洋 /摄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参观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讲解员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洱海流域人文地理以及洱海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让同学们对于洱海水质从污染到逐步好转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有了更加细致准确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与庄慧生老师的线上合影 周超/提供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所有成员与庄惠生老师相约在线上见面。庄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退休之后前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支教的经历,之后同学们还围绕支教生活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与庄老师开展了交流互动。庄老师勉励同学们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多关心集体,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希望能有更多同学将来投身到祖国西部的建设中。
图为实践团参观顺丰洱海环保公司数字化展示平台 常崇轩/摄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顺丰洱海环保公司立足于对洱海流域各类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为推动大理绿色发展和洱海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洱海保护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公司行政党支部书记刘岚向成员们介绍了顺丰牌环保肥料生产销售、天然气绿色出租车以及公司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实践团成员品尝了公司种植生产的生态有机大米。随后实践团还实地参观了公司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生产车间,了解了有机肥和沼气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图为洱海生态廊道景象 徐洪彦/摄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洱海生态廊道,亲身体验洱海治理成果。成员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身边美景,希望向更多的人展示洱海的美丽风光。
图为扎染博物馆部分扎染展示 常崇轩/摄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参观了极具白族特色的璞真扎染博物馆,自然活泼、别具特色的扎染给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番独特的感受。成员们跟随当地白族居民学习扎染独特的制作工艺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睦氛围。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下田采收海菜花 陈骥/摄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海菜花种植基地考察参观,海菜花基地种植负责人热情接待实践团,并对海菜花种植和销售情况做了详细介绍。随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参观了海菜花种植田,并亲自下田采收海菜花。实践团成员与这一神奇的植物有了亲密接触,在感受劳动乐趣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实践团与1806小镇居民进行访谈交流 陈骥/摄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走进1806小镇同当地白族居民交流。居民们热情的邀请实践团走进院中休息,讲述了他们为建设生态廊道从洱海边搬迁过来的故事。在交流中,实践团,了解了搬迁到1806小镇的居民们的生活状态,也体会到了白族人民对保护洱海的强烈认同。
一周的实践活动中,从罗时江入海口到西洱河出海口,从岸边的生态廊道到洱海湖中心的水质监测站,环境学院“山海情”社会实践团的足迹遍及洱海的各个角落。成员们用脚步丈量洱海保护的广度,更用心感受白州上下齐心协力保护洱海的力度。此次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但实践团的脚步从未停歇,成员们立志将来用要更多实际行动为洱海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