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访问复旦大学并作科学报告

来源:复旦大学  2018-08-23 16:36:43   985 阅读

8月12日至1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William R. Kenan, Jr.教授及医学院教授朱棣文(Steven Chu)应邀到访复旦大学,以“生物成像”及“能源和气候变化”为主题做学术报告,并与复旦师生展开交流。

“我们能否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如何在自身内部和彼此之间发出信号?” 在12日上午的专业报告中,朱棣文教授的讲述由这一问题展开。据其介绍,其团队研发了一种稀土纳米粒子,该粒子能够在活细胞中以毫秒为时间单位对蛋白质进行长期、实时的跟踪,并具有极佳光稳定性。他讲述了这些粒子在轴突输运中应用的相关情况,并分享了其最新研究的线性超声成像结果。此外,朱棣文教授还就“散斑噪声的减少能够使超声成像达到一个接近理论衍射极限分辨率”的论断进行了解释,并简要提及了非线性超声成像的结果及其改进的组织对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主持报告会,副校长周亚明以及化学系、物理学系、高分子科学系、材料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先进材料实验室的近百位师生代表出席报告会。

次日,面向来自复旦大学及上海多所高中的数百名师生,朱棣文教授以“气候变化及关于可持续未来的研究和创新”为题,带来一场公众科普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主持。将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演变作为切入点,朱棣文教授向在座听众展示了近年来有关二氧化碳大气层浓度和气候变化的最新数据,并由此延伸至能源话题,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变化及包括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研究者们所做的重要学术贡献。此外,他还就未来科学、工程技术及学术创新将如何为缔造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挥作用进行了详细阐释。

朱棣文教授的两场报告内容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入思考,报告最后环节,复旦师生们与朱棣文就环境、能源以及一些专业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他还鼓励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只有热爱才能让自己对所研究的事物产生无限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科学研究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

朱棣文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原子物理、激光及生物物理等。1997年,他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该项研究为之后发展的高分辨率激光光谱和超高精度原子钟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朱棣文教授主要致力于发展单粒子生物成像和单粒子生物检测的高精尖技术。通过对疾病标志物在细胞和活体内的分布、运动轨迹做长期跟踪,绘制出疾病标志物的行为、动力学、及与其它蛋白/核酸的相互作用, 从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期主要开展疾病相关膜蛋白及分子马达等在活体内的行为研究。 同时,朱棣文教授也涉猎能源和气候变化及新型电池的相关研究。他积极主张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此对抗全球变暖。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