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南京大学“熔炉工程”建设推进大会经验分享交流会在仙林校区举行,中科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洪渊,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满春,文学院教授苗怀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明,工程管理学院辅导员陈卉分别作经验分享交流。现将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现场 (佘治骏 摄影)
穷究物性 心系祖国
陈洪渊
陈洪渊讲话 (佘治骏 摄影)
校领导要我在熔炉工程推进会的汇报会上说几句话,我感到十分高兴与荣幸!熔炉工程的名字起得好!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顾名思义,学校用“熔炉工程”来比喻培养造就人才,涵义十分深刻,也非常得体。这里所说的熔炉是拿金属冶炼的过程来比喻营造锻练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场合和岗位来造就优秀人才的环境。其间,这无疑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牢记的是:
一、既要树人,更要立德明理。所以,“熔炉工程”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承的教学理念。我们做大学老师的,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传道、授业与解惑。但对于像我们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当教师的首先要把教学搞好;同时,还必须把科研搞上去,而且要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偏向任何一头都不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犹如“刀背”与“刀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并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同造就了厚重的刀背,此时牟利的刀锋刀刃,砍伐就有力而不捲刃,所向披靡!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曾以此做比喻,在报刊上发表过评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训练研究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并且教师自己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同学,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影响同学,让他们树立起科学报国的勇气与决心。培养创新人才,还应该从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志向、人生目标等问题开始,这是根本性的问题。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三个层面对我国全体公民普遍、基本的要求,但对于培养高级人才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让同学们树立“人生价值是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为国家和民族富强振兴奉献自己的精神;同时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还应培养同学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和特殊的技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做人道理与专业知识两手抓,是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我对化学院毕业生的几次赠言,间或都曾用了如下几句话:治学解惑应严谨,攀登高峰要勇气,事业成功靠恒心,人生价值是奉献。既用来勉励同学;也用来自勉自律。
二、教师既要授鱼,更要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成熟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教学应讲究方法,注重效果,追求卓越;应站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不仅老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即所谓老师施“教”,学生来“学”;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去“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所谓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这是第一层意思;更深一层含义,应该是老师“教会”学生“学习”,即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掌握核心知识的方法!上面所说的这一切要在平时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教授学生现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学生对前沿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们积极向前沿靠拢,攻坚克难的积极性,注重学术带头人的素质培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纵观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动态;攀登高峰,追求卓越,解决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创新的推动力,更是交给学生最根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且,既要教育学生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又要教会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还要启发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往往体现出一种“天赋”。在学习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要营造和启发广阔的思维环境,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像骏马在广褒的原野上驰骋一样,而不能让学生只会因循守旧围着老师,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羔羊。 我们的前辈戴安邦院士曾精辟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
三、教师既要育人,还要带好队伍。在营造个人刻苦钻研、独立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并且是可传递的。在身体力行,向学生们传授上述道理的同时,应注重接班人培养。将优秀的教学理念、治学方法、科研精神代代相传,这样一个科研团队、一个学科领域才能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前进动力。
我还常常对学生说,我们活在世上一辈子,要时刻想着做好三件事:即做人,做事,做学问;还要时时思考与修炼三个词:眼光,胸怀,谋略。即眼光要看得既远又大,不是鼠目寸光争蝇头小利;而是志存高远,为国为民;所谓胸怀,即胸有大志,胸怀坦荡,光明正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乐道人之善;所谓谋略,即处理问题要冷静沉着,运用智慧,讲究方式方法。所有这些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我们都要努力为之,日久见效。
最后,我还想把2018年十九次两院院士大会期间,院士局在《学部通讯》上登载了14 名院士应邀的寄语(每个学部2名),我也是其中一名,现在奉献给大家,供批评指正,并且作为我发言的结束。
“穷究物性,敢为人先,勇于攀登,严谨求实,为开拓创新之首要;
心系祖国,团结协同,激励奋进,志在奉献,为付诸行动之根本!
愿为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同仁共勉奋斗!”谢谢大家!
学术型人才培养体会
童星
童星讲话 (佘治骏 摄影)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是要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培养为国服务、为民造福的栋梁之材。我从事教师这份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38年了,带出了70名博士、近80名学术型硕士和近百名MPA学生,其中有6人获评“长江学者”称号(含青年长江学者2人),有3人在本校本院任职。他们这几人是自己成长起来的,而我只是在他们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点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从观念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
(一)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第一种说法是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职业关系,比如禁止师生恋爱、禁止收受学生红包。但在这种职业关系中,教师掌握着一定的职权,和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不平等的地位关系。第二种说法是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雇佣关系。由于学生需要缴纳学费,学校也会发放给学生一定补贴,因而存在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的现象,我认为这种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坚决杜绝。把师生关系看作是职业关系,有利于教学管理,却不适用于人才培养;把师生关系看作是雇佣关系,则是一种扭曲,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比如师生之间可能为争名夺利而产生学术纠纷,这就是雇佣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认知的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师徒关系,二是父子关系,我更加赞成后者。师徒关系中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所有的师傅都能做到毫无保留、倾囊而授。而在父子关系中,可以说没有一位父亲会对孩子有所保留,也没有父亲不愿意看到孩子超过自己,所以“师父”的“父”用的是“父亲”的“父”。父子关系就表明了爱,老师一定要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好学生。“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这一条是始终适用的永恒法则。以我自身为例,我最大的学生比我小10岁,最小的学生比我小40岁,平均一般都比我小20-30岁,在我的眼中,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的第一个硕士生的夫人被牵扯到了一件冤案中,且相关证据表明她的确遭受了冤屈,于是我倾尽全力帮她上访,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帮她翻案。除了帮助与爱护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榜样,追求真理,坚持原则,保持风骨,抵制不正之风与不端行为,不做任何触碰底线的事情。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儒家恕道的体现。在教学之中,我便是坚持这样的原则并加以延伸,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还要“己所欲,勿强加于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各有各的活法,老师对于学生一定要有父亲一般宽容的胸怀。
(二)一视同仁还是区别对待
我认为,在管理上应当以一视同仁为主,辅之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区别对待,所有的决定和调整的方案都能够经得起社会舆论的监督,即可以和敢于公开。学生培养上的区别对待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云“因材施教”,今天仍然适用。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如心理承受能力、学科背景、求学目的等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还是以我自身为例,我一开始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学,后来转为公共管理,报考我的学生里却有经济学背景、政治学背景、外语背景、数学背景等学科背景比较复杂的学生;他们求学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各人的实际出发分别培养,提出学业上的具体要求,指导他们读些什么书、选哪些课程,发表论文是多好还是少好,具体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指导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指导的本质既在于“导”,更在于“指”。本科生、硕士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开展研究,这叫“导”,而对于博士生而言,老师往往从旁协助,在后指点,告诉他哪条路可以继续往前推进,这就是“指”。除了要让他们信一些基本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因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敢于怀疑一切。我听到学生讲话后,一般会问两句话:第一,“真的吗?”,第二,“证据在哪里?”,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当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时常让他们思考三样东西。一是需求,既包括国家、社会的需求,也包括学校、学院的需求,二是本人的兴趣,三是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特长即积累,从而在需求、兴趣、积累这三者中不断调整,求得聚焦、重叠,以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与职业生涯。比如,跟着我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却在行政管理、政治学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既能达到社会学博士的水平、又不影响其在原有学科的发展,我就用社会学的办法指导研究行政管理、乡村治理的学生,让他在乡政、村治之间按照强弱分为四种类型,即强乡弱村、强乡强村、弱乡强村、弱乡弱村,然后通过寻找四个典型个案,研究它们的特征和治理方法;指导研究政治学的学生以现代性研究(这是政治学与社会学共同的对象)为选题,从而两全其美。这些学生毕业后,我还继续指导他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甚至是职业生涯和学科方向的确定。
二、实际操作
(一)招生
我在招生中基本面向在职教师和应届学生,不招收缺乏学术背景的官员和老板。在面试考核中强调悟性要高、身体要好、家务要少。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琐事缠身、身体不好还要忙工作,势必做不好学问。人才培养首先要把好选才关。
(二)培养
培养要从选课抓起。在导读课程中要开设一些关于学科开山之作、转向之作、分流之作、补白之作的课程。只有了解了这些基础内容,对于这个学科才有更好的把握。另外,经常开展一些检查、交流和讨论活动,注意强化学科意识,培养跨学科研究精神。在研究问题时,学生仅仅明确自身所学学科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一般的科研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我觉得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又要以学科为依据。不以学科为依据,是做不好学术研究的。
(三)论文写作
首先,学生的所有论文选题都是自己选定的,我从不进行指派,选题确定后我会告诉他们能做或者不能做,继续做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如果个别学生真的没有题目可选,我才会选取我承担的一些国家重大课题的部分分块让他研究。学生自选的题目往往和他的实践、专业有关联,整版抄袭、复制的可能性较小,如果纯粹按照雇佣关系来处理,直接分配任务交付给他,则难以保证完成的质量。其次是开题,我主要请开题学生的师兄来参加,包括已经毕业、在高校任职的师兄。他们与师弟有着相似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发言权,且认真负责,效果非常好。最后,在论文实际撰写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最后定稿前要逐字逐句地审阅一遍,对学生负责。
谢谢大家!
齐抓共管,立德树人
李满春
李满春讲话 (佘治骏 摄影)
首先,感谢学校安排我作专题发言。对我来讲,今天的发言是个挑战,因为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站在全校大会上发言了。发言不创新吧,对不起领导和听众;创新呢,基础不厚、底子太薄、唯有莫言。所以,硬着头皮发言,不到之处请大家见谅。
“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告诉我们,立德正,才能树人正,今天我从“教”“学”“管”三方面谈一谈通过齐抓共管,协同推进面向“立德树人”的熔炉工程。
一、从“教”的方面,做好立德树人,教师必须施教有策
一是坚持言传身教。对教师而言,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教师要正己身、正己心,注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刚才不论是陈院士还是童院长,都在表达这个声音。
二是注重课程思政。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成长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走好成长的道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能与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我牵头的“走进地理学MOOC”,将地理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融合起来,2006年上线,至今已有十万多人选修,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走上“学习强国”头条。
三是重视新生导学。在我的新生导学课《走进地理信息世界》中,将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在大家看到的案例是,一位顾客到了商店,可以不进试衣间,通过三维建模方式帮她自动地选择好衣服。PPT底还展示了我在太原卫星发射场参加我们重点实验室参与研发的资源三号卫星发射的一个场景。
四是重视寓教于研。在教学中,仅仅教授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科研及创新的本领,将“寓教于研”成为常态。这儿展示的是我们团队带领同学们研发三维数字校园的场景。
更高的境界是作为老师,如何在传授知识、带领学生进步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进步。比如,带领学生一起研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自从在南大任教以来,我得到了各位领导、老师的厚爱,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在教学方面,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奖、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其他一些荣誉,在国家级、省、行业教学成果奖评审,国家精品教材与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遴选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收获。
二、从“学”的方面,做好立德树人,学生必须主动学习
一是主动学习。对于学生来讲,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个最大的转折,就是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是要求甚解。对学生来讲,不应该仅仅满足我会答这些题,而是要求甚解,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是顺理成章。学好了相关的知识以后,要做到能够融会贯通,把所学的独立知识点,扩充为掌握的知识面,内化为熟知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实现所谓的顺理成章。
四是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以后,还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我的团队所指导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些收获,比如说通过使用互联网上的照片数字孪生文化遗产,包括乐山大佛、已经被毁掉的巴米扬大佛。我们的同学还把鼓楼校区、仙林校区进行三维数字化,这个作品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总决赛交叉创新一等奖。
学习好只是一个方面,从熔炉工程的角度出发,德、智、体、美、劳样样都要发展好,特别是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健康。强身健体,值得每一位本科、硕士、博士学生高度重视并化作行动。
在最近几年,我院学生学生除了常态的学习外,还有一些上佳的表现,比如获得了3项全国“挑战杯”决赛一等奖,以及其他诸多可圈可点的奖励。
三、从“管”的方面,做好立德树人,党政必须管理有方
一是做到把党的建设和立德树人相结合。从有现代大学开始到现今,有各种各样大学管理的理念,有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做法。在管理方面除了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我们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就是把党的建设和立德树人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让学生怀有一颗坚强的中国心。
二是做到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方面更要注重立规矩,总结南京大学长久以来的优秀管理经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除了因材施教以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
三是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在立规矩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对学生有一个托底手段。托底不是无端地送学生一个“及格”,也不是无端地送他们一个“毕业”,而是爱生如子。在昨天讨论的时候,周义安同志说得很好,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你会怎样培养孩子呢?将心比心,我觉得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视同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极尽全力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他们发生任何问题,我们都要主动迎上,尽力解决问题,乃至挽救学生。
四是做到系统管理。从管理上来讲,多头管理、条线管理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都是单要素管理,难免会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所以要探索如何进行系统地治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想这也是熔炉工程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多方参与、共同配合,长期奋斗、不懈努力。学校制定的各项举措要贯彻落实到位,长期坚持下去。立德树人永远在路上。
在党建和管理方面,最近我院党委又有新的收获。刚刚公示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委和本科生党支部都有幸在列,这也是学校关怀的结果。同时,我们还收获了国家、省和学校等不同层级的奖励。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如果我们能够从教师的施教有策,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到党政的管理有方,实现教、学、管三方携手前进,齐抓共建熔炉工程,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培养好我们的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从我个人来讲,我将尽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能像吕校长那样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更好了;如果还能像胡书记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那就好上加好!
谢谢大家!
以本为本 心系学生
苗怀明
苗怀明讲话 (佘治骏 摄影)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本科生新生导师,在教学、指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效果尚可,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以下将我的一些做法分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两个方面分别向大家进行汇报。
在课堂教学方面,文学院正在进行核心课程教学的改革,我承担了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此外还承担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研究、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除了按照院里的规定授课外,我还根据课程的特点及个人的特长进行了一些变通。
南京大学是一所研究性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后读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我的教学活动针对本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对他们进行系统严格的学术锻炼,让他们提前进入学术状态,完成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完美衔接。
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多媒体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能力增加,因此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新式本科教学模式。
这是我进行课程改革的两个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与良好学风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将学术训练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1、淡化课本,围绕课程内容,开列大量参考书目,让学生直接阅读作家作品和论著,从教材的简单学习变成具有原创性的研读。
2、加大学生课程参与的力度,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占有同样的比重和课时。课堂讨论布置一些开放型、有争议、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按照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一组同学重点发言,另一组同学评议并提问,其他同学自由发言。老师主持,进行总结和引导。
3、建立奖励机制。每次课程讨论之后都由学生当场投票,选出最佳讲手和最佳评议人,各奖励我出版的专著一本。
经过精心设计,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反响良好,本人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红楼梦研究课程学生多次打分为满分,红楼梦课程更是入选南京大学精品课程。
二、精心设计课堂作业,独创“花式作业”。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我还认真布置作业。整个课程的作业分成四个类型,一是平时作业,二是课程报告,三是课程大作业,四是期末考试,形成一个较有体系的作业系统,锻炼同学们各方面的学术能力。
其中最受同学们欢迎、影响最大的是既非常有趣又具有学术含量的平时作业,我称其为花式作业。这些作业的题目如请《红楼梦》人物吃饭、帮贾宝玉、林黛玉发朋友圈,帮金陵十二钗找工作、给《红楼梦》写结局,编明清文人排行榜等。这些题目既相当新奇有趣,又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为了推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还进行了不少创新,用时尚网文的形式探讨学术问题,用漫画的形式考证枯燥的学术问题,文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转载报道,产生很大影响。
这些作业一经布置,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新京报》、梨视频等众多报刊媒体纷纷刊发报道,特别是《扬子晚报》更是花式作业进行全程报道。其中明清文人排行榜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达到两千多万,登上热搜排行榜,全国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海外报纸如新加坡《南洋早报》进行转载,还有不少学校在教学、考试时借鉴模仿,一时成为2018年、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将课堂面向社会。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大的活动舞台,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我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将课堂与社会连接起来。同学们完成的各类作业,在经过我的指导修改之后,由他们本人编辑配图,相继发表在我创办的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该号为公益性网络学术杂志,目前订户6万多人,在海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
为了推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还进行了不少创新,用时尚网文的形式探讨学术问题,用漫画的形式考证枯燥的学术问题,文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转载报道,产生很大影响。
四、发表研究成果,助推学生成才。
对于同学们的各类课程作业,除了在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发表他们的成果,我还采用两种传统的发表方式推出他们的成果:
一是将同学们的作业结集正式出版。红楼梦研究课程的作业已以《寻梦金陵话红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名出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作业也以《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明年将正式出版《南京大学的红学课》、《明清文学的花式解读》,重点收录2018年红楼梦研究课程、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的花式作业和课程报告。这些作业集出版后,均引起社会较大反响。
二是帮助同学们在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其中主要有如下一些:
1、《红楼梦》菊花诗著作权争论的回顾与反思/舒迟/红楼2/2009
2、试论曹雪芹对世俗宗教的态度/金晓云/红楼2/2010
3、无我原非你——文本内的“钗黛合一”/邵栋/红楼4/2011
4、《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才问题初探/李亚梅/红楼3/2013
5、也谈袭人告密一事/刘杰/辽东学院学报5/2013
6、如是语,方为秦钟:《红楼梦》第十六回各版本对秦钟之死不同处理的探讨/朱路遥/铜仁学院学报6/2013
7、略论顽石与神瑛侍者并非一体/杨安群/红楼2/2016
8、有关贾宝玉性取向问题初探/刘玥彤等/红楼1/2019
9、怡红院“人事变动”小考/王伊麟/红楼2/2019
能帮本科生发表如此多成果,相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培养了他们的治学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热情,不少同学读硕士、博士,走上学术之路。实践证明,这种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是可行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适应时代的新需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媒体,我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这些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梨视频连续一年对本人的课程教学进行跟踪报道,马来西亚的《中国报》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海内外各类媒体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这些教学成果也为中国大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五、将新生培养学校招生相结合
多年来,我还配合南京大学的招生工作,多次到全国各地的中学举办学术讲座,比如2018年上半年参加经典传承——大师拉小手活动,到十多家中学普及传统文化。最近几年都积极参加南京大学举办的名师进校园活动,先后去过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湖北、天津、内蒙古等几十家中学,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在课下指导方面,我把对新生的指导纳入到文学院的师友会活动中。师友会是文学院创办的师生组织,由一名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带领若干名低年级同学,开展各类活动,与大家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师友会微信群,与同学们保持全天候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有问题随时解决。为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我和他们一起斗表情包,戏称他们为小妖,经常和他们在微信群聊天,分享各类学术信息,讨论各类话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大家形成了一个融洽、团结的群体。
二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带领同学们参加各类活动,比如到苏州参观中国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文庙,参观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观赏评弹、昆曲、话剧的演出,逛书店,品美食,喝咖啡,以此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每次活动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其次细心安排,确保同学们体验愉快,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
每次活动之后,都由一名同学写成文章,配上照片,发到文学院的微信公众文院小楼上。《扬子晚报》等媒体也进行报道,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实践证明,只要肯用心,只要愿意花费时间,真诚对待学生,老师是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的。我所作的这些,并没有什么难度,大部分老师也都可以做到。
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到“高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看到之后,感慨良多,连续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才受处罚,这已经是很低的标准了,但有不少教授就是做不到。在大学做老师,当然就要给学生上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竟然需要教育部门以强迫的方式来实现,这让人感到悲哀。
在我看来,大学教授不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要多上课。不仅要多上课,还要上好课。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花时间和他们多交流,带他们游玩,带他们听戏,带他们品尝美食,和他们做朋友,陪他们一起成长。善待学生就是善待学校,就是善待教育,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中国的未来。
以更强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张明
张明讲话 (佘治骏 摄影)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做经验交流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切实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学习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胡金波书记关于南京大学熔炉工程建设年的重要精神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向大家汇报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彰显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高度。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时代之问。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和“魂”。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水平,更加充分自觉主动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与时代价值,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当前,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校专门出台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的专门意见,这些都给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坚定的支持与鼓励。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我们自己也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比如,我们坚持思政课“线下”+“线上”的混合教学模式,除通过实体课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之外,在学院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本人也在中国大学mooc网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线上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互动。
第二,夯实理论基础,彰显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深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就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只有通过最彻底的理论阐释,才能以最彻底的方式掌握学生。所以,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以科研为支撑,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支撑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绝不是灌输“心灵鸡汤”,而是要运用最彻底的理论阐释吸引并征服学生,这种学理性必须要以扎实的学术科研为支撑。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苦练内功,提升对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把握力与穿透力,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讲好思政课的根基。当然,办好思想政治课除了好的内容和素材之外,形式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形式能够更加有利于内容的传播与深入,反之,一个枯燥的形式可能会贬损好的内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创新方面,也展开一些探索。比如,建构“走出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模式。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感受当代中国的伟大变迁与历史成就,通过现实感性经验增强思政课的传播力、吸引力与向心力。
第三,坚持学生中心,彰显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温度。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有机互动过程。我们紧密围绕学生成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切实提升高校实现政治理论教育的情感温度。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回答学生疑问、启发学生思考的理念,展开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高校思政教育绝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直面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彻底的理论阐释来解答问题、澄清疑惑,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思政理论课“金课”标准,这就是看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成才成长。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通过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否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否能够积极将实现自身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相融合。
昨天,胡金波书记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把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特区”重点建设,这在给我们带来深厚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比的压力。我们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一定借此机会,化压力为动力,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熔炉之火烧得更旺、为时代锻造出更多的优秀新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谢谢大家!
熔炉工程育新人 “卉声卉色”伴青春
陈卉
陈卉讲话 (佘治骏 摄影)
我是工程管理学院一名辅导员,2008年毕业留校后便一直坚守在学生工作一线。首先请允许我向刚才发言的几位前辈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作为一名年轻的青年工作者,作为南京大学学工队伍的一分子,能够有幸成为南京大学“熔炉工程”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倍感肩上责任之大、使命之重。对于辅导员如何在“熔炉工程”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我想汇报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辅导员是“大德工程”的建设者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面对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的90后、00后大学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显然行不通,那么如何在信仰塑造、价值引领工作中“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类拔萃之效”呢?
为了破解高年级学生党员外出实习多、集中学习困难的“瓶颈点”,我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员教育载体,依托手机飞信、微信平台,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了“党员阳光手机报”教育新平台,实现了学生党员教育的及时化、常态化,荣获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称赞其为新时期的“微型党课”。
为了提升价值引领工作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我聚焦学生成长“关切点”,围绕“青年人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如何看待爱情、如何定义友情”等热门话题,探寻马列原著“新的打开方式”,开发了一系列既“有趣”又“有料”的党课、团课、思政课程,开设了南京大学第一门也是迄今唯一一门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生涯规划类公选课程,累计授课时长3000学时,覆盖学生数量超过10000人次。2019年夏,我主讲的视频微课《倾听马克思——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制作完成,翻开了线上思政课程的新篇章。“原来马列原著这么接地气,卉姐的课听了还想听!”学生们的肯定是我坚守讲台、传播信仰的最大动力。
二、辅导员是“大爱工程”的奉献者
“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用真情激励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身为辅导员的“初心”,矢志不渝。11年来,作为1677名学生亲切称呼的“卉姐”,我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对每一个个体倾注关爱、给予引导。大雪纷飞的冬日,我冲进宿舍,一把抱住准备轻生的失恋女生,用爱呵护青春之花重新绽放;深夜11点,我带着疑似患甲流的学生住进隔离病房,为她们铺好床铺、掖好被角;大雨滂沱,举步维艰,我为骨折卧床的学生送去期末考试的试卷,确保7门考试一场不落;周末的家中,我为创业遭遇瓶颈的贫困生做了一桌“加油餐”,鼓励他坚守梦想,一路陪伴他最终捧起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奖杯……在我的激励和帮助下,170多名学生陆续登上了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的领奖台,85%的毕业生入职行业领军企业,6名学生深受感染,先后走上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
三、辅导员是“大家工程”的维系者
“大家工程”呼唤“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作为研究生辅导员,我努力做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纽带”,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创新性地加入“师生相处之道”专题,以“家文化”为主线组织近百场文体活动,邀请师生共同参与,在欢笑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紧扣工程管理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育人目标,努力做好小课堂与大社会之间的“桥梁”,联络业界校友、协助专业教师,共同推动孵化了16个富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服务、实习实践、国际交流平台,助力学生“多元化成长,多维度发展”,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
四、辅导员是“大智工程”的推动者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内核在于“务实”。每学年近10万字的工作手记撰写、30余场党团活动指导、400人次一对一交流、500余万元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琐碎而繁重,只有勤于思考总结,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将经验上升为科学,才能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水平。11年来,我曾先后荣获全国辅导员论文竞赛三等奖、江苏省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受邀在全国辅导员创新工作论坛上做主题报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七篇,出版独立专著一本,承担省部级课题五项。
辅导员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秉承着“学生在哪里,工作阵地就在哪里”的理念,从2008年起,我便着力将个人工作博客“卉声卉色”打造为“互联网+”思政课堂,在虚拟讲台上以温暖美好、真实感性的话语和学生们谈信仰,聊学习,教礼仪,话情感,累计撰写160多篇、40余万原创文字。2016年9月博文集《陪伴青春——一位南京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成长对话》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时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的潘漫盛赞该书“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辅导员的工作手册”。
一位已毕业数年的学生得知博文出版的消息,特地发来一条信息,他写道,“我感恩曾有这样一位用心的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与我们共同倾听,共同对话,共同分享,共同感悟,陪我们笑,陪我们哭,默默地为我们写下了这些文字,老师的博客如一幅水墨画,勾勒出我们难忘的青春。”常有人问我:“做辅导员十一年了,会倦怠吗?”我的回答是“有疲倦但绝不敢懈怠”!面对庞大的服务对象和繁重的一线工作,身体的“疲倦”的确是有的,但对于“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理念的懈怠,对于“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懈怠,却丝毫不敢有半分。
2019年12月5日胡金波书记在院系辅导员座谈会上对辅导员工作寄予了殷切期盼,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我已加入南京大学学生学业支持与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大学生学业进步支持之“橙”计划建设,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在学工部、研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聚焦思想引领、研究突出问题、凝练工作方法、加强师生共鸣,争做专业型乃至专家型辅导员,为每一个学生的出彩打好底色。
我的名字里有个“卉”字,是草的意思,我愿做一颗平凡的小草,向阳而生,坚韧不拔,在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沃土之上,做“大德工程”的建设者、“大爱工程”的奉献者、“大家工程”的维系者、“大智工程”的推动者;勇担时代重任,投身熔炉工程,培养一流人才,陪伴青春绽放!
谢谢!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