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先进木质纤维材料”团队从仙人掌刺和甲壳虫翅膀表面构造中获得灵感,发明了可从雾中收集水滴的纤维素新材料。研究成果以“仿生非对称两亲性表面用于摩擦电增强水收集”(Bioinspired asymmetric amphiphilic surface for triboelectric enhanced efficient water harvesting)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广西大学是本成果的唯一完成单位,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松为第一作者,王双飞院士和聂双喜教授为指导老师。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Qff3sY6Ui8oVFcY7f1TvA。
《自然·通讯》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之一,位列全球十佳多学科科学期刊第3位,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科学期刊之一。主要刊发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各领域具重大突破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强调发表新颖、重要、高质量及读者感兴趣的研究。该论文是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近年来该学科在基础科研团队建设及研究生培养质量上的举措初显成效。
近年来,在王双飞院士的带领下,“先进木质纤维材料”团队致力于先进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构效关系的深入解析,系统研究了纤维素材料摩擦起电性能影响及关键控制要点,开发了直接控制和从分子水平上永久改变纤维素表面官能团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形成了完整的调控纤维素摩擦电性能的理论体系,对实现高性能纤维素基摩擦电材料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系列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应用催化B: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纳米能源》(Nano Energy)、《微尺度》(Sma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近五年被国际同行引用3900余次,累计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13篇。
“先进木质纤维材料”课题组成员合影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