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凌晨,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城关校区所有楼宇进入临时管控状态,76名硕士、博士和已推免的“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随之切换为“抗疫”模式,4名驻楼老师、6名管理员和保洁员也开启了一段特殊的“三走进”历程。
“宁愿打地铺也要进实验室”
“老师请问什么时候可以去实验室呀?”
“老师,我的电脑还在实验室里,我在宿舍一分钟都睡不着。”
“老师,我的小鼠在实验室饿肚子,它的命比我的命重要。”
“老师,我着急写论文没顾得上订饭,就不吃了。”
回荡在东区8号楼里最多的话都是对科研的向往,仿佛这些女同学根本不在乎自己,满眼只有自己的科研。面对这些心系实验与论文的同学,值守老师们耐心开导,引导学生们在宿舍进行一些线上的科研工作。并积极与其学院、实验室取得联系,协调8名有紧急科研任务的同学顺利入驻医学实验大楼,为其他留在宿舍的同学取回电脑和学习资料。
819宿舍的任艳丽说:“因为我们实验周期比较长,一个周期大约需要4-5个月,回去一趟会耽搁好多实验,因此一般情况下只有过年回家,住进实验室我整个人都踏实了。”
住进实验室的基础医学院2019级博士任艳丽同学正在做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临时管控期间对人员的精准掌握和摸排,以及最大限度的保证疫情防控,学生在宿舍和实验楼之间的流动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包括向导师提出申请,学院研究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院驻校领导向楼长报备,楼长再报备防控办并由防控办通知实验楼物业核实信息入驻实验楼,再由该实验楼负责老师将该同学纳入实验楼的微信群。与此同时,负责全校人员信息管理的老师还要变更人员名册。
“准科研人”的兰大生活
8号楼里潜心科研的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今年推免的准硕博生,她们放弃了毕业旅行和与家人的团聚,毅然选择进入下一段的学习研究。除了兰大本校推免的学生还有不少初来兰大的同学们,来自湖南大学的张斯奕同学说:“我们刚来兰大,都没有校园卡,但是兰大的师兄师姐十分热情,替我们买饭,带我们熟悉校园,很快我就融入到了兰大的集体中。”在准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宿舍里整理文献,参加组会,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之后进实验室打好基础。
推免生张同学在公寓楼自习室开组会
推免生魏同学在公寓楼自习室学习
“老师,你们好机智!”
东区8号楼是城关校区装有电梯的仅有的2栋学生公寓之一,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接触,驻楼的老师们将桌椅改造为“餐车”,将同学们订的快餐放进“餐车”,逐层逐宿舍“艾特”订餐的同学取餐。
同学们订的水果、生活用品也一袋袋放上“餐车”,电梯充当“送餐机器人”,同学们在所在楼层按电梯便可领取。有同学在群里感叹“老师,你们好机智!”
工作人员为学生发放午餐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8号楼共有31名学生党员,4名教职工党员,7月15日,公寓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楼长李静虽然是一名积极分子,但是一直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她在这个岗位工作已经有17年了,群里发通知时她称呼同学为“姑娘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去年她向楼里入党的同学询问,“不知道我是不是也可以入党?”,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李静也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完成在退休前入党的光荣梦想。
在疫情复杂严峻的封控期间,支部里的党员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力量,自觉学习和加强疫情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宣传,积极做好舍友的思想工作,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多名学生党员主动要求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积极协助开展动员排查、信息采集、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
同学在社交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
负责临时管控期间楼宇值守的老师和管理员
(从左到右依次为楼长李静,值守老师:王姣、王睿娜、张玮、李昭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