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万辅彬先生学术思想暨从教60周年研讨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大会议室召开。
研讨会现场 潘之铭摄
万辅彬教授致辞 荣子卿摄
研讨会现场 潘之铭摄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荣子卿摄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崔晓麟致辞,她表示,万辅彬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家和铜鼓研究专家,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考古、传统工艺研究等学术领域的先行者。他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7种,组织了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为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发展和铜鼓研究的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由万辅彬教授创建,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历经三十五载,一直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持续钻研、笔耕不辍的科研精神,是鼓励我们勇于开拓极其进取的动力,发扬他为科技史学科建设事业竭尽余力的奉献精神,对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科技实验的工作,推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以此会议为契机,在继续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极谋求与国内一流科技学科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发展能力,努力将广西民族大学建设成边疆民族地区的科技史研究重地。
科技文化研究院院长吴致远教授对万辅彬教授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展现了万辅彬教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抱怨、不松懈、不放弃,坚持用积淀和成果铺垫前行道路的精神。
万辅彬说,人的一辈子很短,只能做几件像样的事,他的一生中有五件事:一是铜鼓研究,在恩师中国科技大学李志超先生的启发和帮助下,开始了古代铜鼓研究,最初做铜鼓矿料来源研究,然后是铜鼓声学特性研究、铜鼓铸造技术研究、铜鼓文化保护研究和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圈研究,在三十多年研究过程中得到学界众多专家的支持;二是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与传统工艺研究,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李迪先生的感召下,从中国科技史学科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转入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队伍。近年来,致力于编撰列为国家重点书目《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三是完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学科的建制化,在广西民族大学历届党委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中国科技史学会和兄弟院校的指导下,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了30多年的共同奋斗,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方向凝练有特色,科研成果、项目成果较多,为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四是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专业人物,他们在各条战线上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五是参与广泛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曾经赴百色老区扶贫支教,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为社会服务中得到自我教育。他指出能够做成上面五件事,有以下四个原因:一要勤奋;二要不断创新;三要善于合作;四要在困难的境遇下能够坚持不退缩,并保持乐观心态。
与会人员进行交流,探讨万辅彬教授的学术思想。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领导和师生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东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以及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铜鼓研究会、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3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教授主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