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望海楼:以“国宝”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7-18 10:45:21   653 阅读

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迎来110岁生日。一系列丰富的展览和活动为公众奉上多彩文化盛宴,展现了国博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7月8日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殷切希望文博工作者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浩如烟海、璀璨夺目的中国文物,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这些文化瑰宝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既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实物教材,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文博事业,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积极推动以文物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唤醒了大批沉睡的“国宝”。

众多“国宝”步出“深闺”,亲近中国亿万民众。中国是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2021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博物馆已经成为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充满活力的公共教育空间、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不少博物馆一开馆即成为“网红”。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精美的绿松石龙形器、铸造技艺高超的“华夏第一爵”,尽显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气派;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重磅文物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沉浸式展览再现运河沿岸的繁华景象,互动体验让青少年走近大运河、爱上大运河;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威严的石峁神像、神秘的汉代星象图、壮美的元代壁画……5000多件文物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众多“国宝”焕发“青春”,尽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近年来,中国各级博物馆努力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举办联展、巡展、互展来盘活文物,用数字化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永久留存,用新颖创意激活历史记忆,让文物“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今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火热出圈,一票难求。从绚丽可爱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到刻画精细的良渚文化玉琮,从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何尊到驰名中外的长信宫灯……特展联合全国29家博物馆汇聚了130件(套)“国家宝藏”,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有情节、有叙事、有全景记录,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众多“国宝”走向海外,讲述精彩中国故事。近10年来,大批文物出境展览,成为展示灿烂中华文明的“国家名片”。2019年3月,“四川古蜀文明特展”走进意大利首都罗马,来自三星堆、金沙遗址、新都马家大墓、商业街船棺葬等重大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汇聚一堂,展现了古代中国四川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令人惊叹古蜀先民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2021年9月,上海博物馆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特展,夏代连珠纹斝、商代凤纹牺觥、西周小克鼎、春秋吴王夫差鉴等馆藏精品惊艳亮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向海外观众阐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科技、历史文化价值,中国礼制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对东亚文化圈的深刻影响。今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在线接力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

精彩纷呈的考古故事、创新多变的呈现方式,让“国宝”的磁力越来越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民众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如今,中国文博人正在努力挖掘更多的“国宝”资源、探索更多的“国宝”活化模式,更好地以“国宝”为载体,向世界讲好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