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13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以线上的方式举办了2023年研究生优才夏令营。海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院士,院长周朦、陈大可,党总支书记李巍,副院长田冰雪、王风平、陶春辉,来自海洋学院、海洋二所和极地中心的教师代表,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的120余名有志于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优秀青年学子参与了本次夏令营。开营仪式由田冰雪主持。
李巍在致辞中对同学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她表示,2022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年。百年以来,我国的海洋事业从筚路蓝缕启航,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希望各位零零后的同学能够胸怀天下,选择最优秀平台,未来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交大是同学们的最好选择,海洋学院是助力大家圆梦的地方。学院是全国高校唯一的科教融合共建平台,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平台支持,研究领域涉及世界之巅、深海之渊,学科布局完整全面,关注科学技术融合,研究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交叉性。学院的建设蒸蒸日上,青春正当年,每一位海洋人都是一束微光,终将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期望各位同学加盟海洋学院,未来能够以交大海洋人的身份,担当国之重任,助力人生扬帆起航。
周朦从学院概况、学科特色、科研优势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院情报告。他表示,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海洋学院是我国几代海洋人的梦想,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希望年轻的同学可以加入海洋学院,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领军人才,探索海洋未知领域,解决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人类海洋事业。
在“院士面对面”环节,院士苏纪兰和陈大可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交流。苏纪兰结合亲身经历,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为何选择走学术研究道路、为什么一直坚持在海洋领域工作、海洋科学研究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如何克服科研瓶颈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他希望同学们在科研中要勇于抓住时机,面对困难和瓶颈时不要轻言放弃。陈大可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影响当前气候预测模式的准确性的因素、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特质、跨专业读研以及如何平衡科研与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加入交大海洋学院对同学们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里走出一条前景无限的道路。
参加了中国38次南极科学考察的2020级博士生葛云骢与同学们分享了本次科考的经历与感受,网红深海“派大星”的命名者2019级博士生张睿妍介绍了自己在交大、海洋二所以及在法国访学的学习、生活体验。2019级硕士生吕晨昕、2021级硕士生黄烷华、2019级直博生余大宽作为优秀学长学姐代表,从日常学习科研、出海科考等不同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在海洋学院的求学经验。
本次夏令营特别设置了极地科考连线环节,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站长郭井学和正在执行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们参加连线。郭井学站长介绍了中山站概况,他希望同学们关注南极科考,为极地科考事业作出贡献。刘勇华、刘维鑫、孟凡昌三位队员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南极中山站空间环境检测》、《南极中山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介绍》和《南极中山站海冰观测简介》的精彩报告,带领同学们了解南极中山站的日常科考工作,拉近了大家与极地科考的距离。
学院组织了各学科方向介绍、师生交流会等活动,以便营员们更加全面了解学院科研实力及各个学科方向的具体研究领域。老师们高度重视本次夏令营活动,来自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海洋战略、海洋地质学、海洋技术和海洋遥感7个方向的导师代表参加了学科方向介绍环节和师生座谈会,对于营员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热心、详细的解答,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通过本次夏令营丰富多彩的活动,营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学院专业优势、导师和团队研究方向,并与院士和科研一线的专家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欢迎大家加入海洋学院大家庭,希望明年能够与同学们在交大海洋学院相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