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希望在青年,许多青年的希望也在乡村。从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到成为非遗传承人、发展农村电商,再到开发乡村旅游、创办小微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实现自身梦想,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基层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返乡青年 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新机遇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是这些返乡创业青年共有的特质。2014年,当时26岁的杨杜娟为响应国家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号召,她带着对竹编的热爱和所学的电商专业知识回到贵州家乡创办了公司,并在2015年联合创办竹编工艺厂。经过几年的发展,掌握了一定技术、资源和市场的杨杜娟越来越有信心。如今,公司生产的竹编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对于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杨杜娟感叹除了自身的努力,政府的帮助也很重要,这些好的政策就像一股春风,助推青年攻坚克难。
新农人、家庭农场主、电商助农合伙人……这是“90后”女孩胡盼盼的几个新身份。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胡盼盼回到家乡创业,在家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家庭农场,她除了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还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胡盼盼发挥所长,利用网络搭建消费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当地农民一起增收。
善学习、肯钻研,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着乡亲们就业致富,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
以专业所长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彝族小伙立克拢拢,帮助所在村庄的115户612名贫困群众脱贫,推动村集体资产从零增至231.7万元;90后返乡创业青年袁小梅回到农村老家,发展养蜂产业帮助乡亲致富;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土人情广为人知……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他们怀着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带着在城市里打拼积累的经验、资金、项目“回流”本土。
从2017年开始,贵州大学启动实施“博士村长”计划,依托学校12个农村支柱产业专家团队,组建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的实践队,投身产业扶贫、科技服务、人才支持等活动。计划启动以来,学校已经组织300余支队伍、万余人次深入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纪达是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硕士生,也是“博士村长”生态渔业队队长,他说“我们都是搞农业科技的,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争做脚踏实地的现代农业追梦人。”
四川大学集合多专业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走进四川县乡详细调查基层医疗痛点,为基层医生量身打造“特设课程”“模拟系统”“辅诊平台”三位一体的综合线上基层医疗升级方案。在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乡村医疗水平等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大青年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人民、服务农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这片广阔天地,必将大有可为。
政策扶持 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一线留得安心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用好各方资源,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意到农村广阔天地一展所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创造更多新岗位、新机会,无疑是双赢之举。
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让青年在基层留得安心,考验着各个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据统计,2021年共招募10829名“三支一扶”人员帮扶乡村振兴,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比如,湖北、海南等对脱贫户毕业生加分优先招募,广东、福建拓宽报名范围到港澳台籍毕业生。还有些省份通过强化资金配套,落实社会保险待遇等政策让支扶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如广西、四川等建立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补充保险,云南、贵州等给予年终奖或一次性奖励。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将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招募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倾斜,并紧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挖掘基层事业发展急需紧缺岗位。
返乡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场乡村与返乡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
(整理:宋美琪,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贵州日报)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