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回眸发展路 喜迎党代会】创新驱动 勇攀科技高峰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2022-07-01 10:44:17   992 阅读

近一段时间,西南交大师生校友纷纷在朋友圈为学校科技工作者点赞:2022年6月“青塔”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进步贡献100强》榜单中,西南交大位列全国第10。

这只是学校科技工作“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成绩单的一部分。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国家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需求,西南交大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学校不断布局科研基地体系,科研基地建设成绩显著,逐渐实现优势学科全覆盖,为构建较为完备的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科研基地集群努力:成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经过激烈角逐,成功转建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获批建设,总投资5.8亿元,是学校历史上单台套投资规模最大的科学试验装置;“准环对称仿星器”申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已列入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一期投资超2亿元……

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3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正在建设2个大科学装置。

立足大平台,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学校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交通特色进一步凸显



2016年9月3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成功下线

“我国是继德国、日本后第三个掌握空铁技术的国家,并在世界上首创新能源在现代轨道交通的应用。新能源就是以锂电池动力包为牵引动力,无需高铁输变电设备,不会产生废气,这是顺应城市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 2016年9月30日,由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成功“飞”起来,学校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翟婉明这样介绍。

新能源空铁项目100%“中国制造”,拥有14项专利和38项专有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谱系化关键技术和系列车型研制,最先跨入中国空铁制造领域,从设计、制造到安装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2021年1月,新型无线供电制式城轨车辆在中车唐山厂成功下线,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城轨车辆供电制式由“有线”到“无线”的突破, 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城轨车辆无线供电制式的技术垄断 。在新型无线供电制式城轨车辆开发工程中,何正友教授带领的团队承担了 “轨道交通非接触供电技术”课题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 。

“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都在探究更好的供电技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过‘电分相’这一世界难题。”1988年,李群湛在总结第一代传统牵引供电技术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同相供电技术”概念与初步方案,从无到有,开辟出同相供电这一领域的研究道路。此后几十年,李群湛带领团队陆续研发出世界首创同相供电技术、牵引网分段保护与状态测控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完善了同相供电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了第二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新型无线供电制式城轨车辆在中车唐山厂成功下线



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

2021年1月,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大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

十四次党代会以来,西南交大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3项。其中,翟婉明院士主持的科技成果“新能源悬挂式空铁关键技术与试验线工程”入选201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学校轨道交通领域的科技成果第四次入选;何川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学校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翟婉明、何川、高仕斌、张卫华、王开云5位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基础研究厚积薄发

“高温超导磁浮技术作为革命性的技术创造,首先诞生于西南交大。”西南交大校长杨丹谈道,学校以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启用作为新的起点,接续奋斗、开拓创新,推动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技术早日实现工程化应用,“交大磁浮”这张名片越擦越亮、越叫越响。同时,也将发挥并不断强化学科优势,继续深耕轨道交通事业,努力产出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的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近年来,着眼于世界轨道交通科技前沿,西南交大已构建起以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西南交大正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智能列车、磁浮交通、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和超级高铁等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2019年9月,邓自刚作为“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四川省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因在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上所做的工作表现突出,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荣获国家首届“科学探索奖”。

2021年1月,程谦恭科研团队发表国际同行顶级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的理论。由于该项成果中研究手段的先进性及研究问题的前瞻性,获得了审稿人及主编的高度评价:“论文总体非常出色,对许多实验设计及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得出了非常相关和重要的结论;这篇论文很有趣,写得很好,图件非常出色,为科学的辩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交大人在科研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不同粒径颗粒流堆积体表面地貌形态及内部变形特征

除此以外,西南交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量稳步增长,其中年度获批项目总量接近200项,年度获批经费总量稳定在1亿元左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持续涌现,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占学校获批总数的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突破,2017年翟婉明院士牵头的“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性能演化及控制”重大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逐年发力,连续获批3项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承担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9项,占全国该类型项目数量近三分之一,充分彰显学校在高速铁路基础研究领域的地位与实力。

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圣小珍教授、王文健教授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任娟娟教授2021年获批我校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许宇鸿教授2021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重点专项项目,标志着学校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科技体制改革点燃创新引擎

“2016年,西南交大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框架内,率先启动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界的‘小岗村’试验,取得了一批先行先试的经验成果。”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这样说。



CCTV聚焦西南交通大学科技体制改革

西南交大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高校的一面旗帜。以产权激励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造的热情和动力,推动了《专利法》第六条和《科技进步法》第三十三条的修订,成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最具亮点的改革经验之一,两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被头条报道,被媒体喻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

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1年,被教育部、科技部纳入“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被教育部等十部委纳入“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2022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权为“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实施单位,同时纳入“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稳步推进教育部、科技部和发改委等七部委认定的“扩大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的试点改革创新工作,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组织开展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建设、奖励转化人制度等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获得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被国务院列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向全国八大全创区推广,中央深改委于2020年2月14日通过了全国试点方案。

重大项目稳步突破



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点火升空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随着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并正常工作,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西南交大周祚万教授科研团队配合航天五院总体设计和研制部门,开展了长效、广谱无残留抗菌材料及相关产品研制,参与完成“天宫1”“天宫2”“神舟11”等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科学试验和技术保障任务,突破了载人航天用抗菌材料系列化和工程化应用技术,支撑了我国空间站舱内材料选型、表面微生物清除和修护等技术体系。学校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祚万教授、材料学院徐晓玲副教授以及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载人航天器舱内抗菌材料研制及推广应用”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祚万教授、材料学院徐晓玲副教授科研团队

“我们要将服务团将常态化走进川藏铁路建设相关单位调研,根据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和人文服务,同时加强“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的学习、研究、宣讲,全方位助力川藏铁路建设。”2021年7月,由20多名多学科、跨专业博士生组成的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在西南交大成立。作为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充分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川藏铁路建设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在交大成立

截至2022年1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课题68项,获批国拨总经费超5亿元。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20项,获批国拨经费共计1.75亿元。何川教授2016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项目“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实现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中国高铁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交通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新辉煌,引领和推动国际高铁技术继续创新发展,造福世界。”翟婉明说。在这片科研创新高地上,交大越来越多含金量高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正在加速成长,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在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大历史新征程上争做科研先锋,用科研实力助推学校在实现历史性复兴的进程中呈现新气象、开创新辉煌、实现新突破。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