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低沉而短促的鸣笛号,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港铁东铁线列车呼啸着穿过维多利亚港——5月15日清晨,2000多名香港市民抢搭由港岛湾仔会展站开出的“首日特别班”,共同见证港铁东铁线过海段正式通车。这是香港第四条过海铁路,将贯通新界、九龙和港岛。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凝神聚力、发挥所长,开辟香港经济发展新天地;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出行越来越方便,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这是广大香港市民的切身体会与真实感受。25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团结带领广大香港市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延伸交通网络,出行更加便捷
“港铁东铁线过海段通车后,从深圳罗湖到香港金钟只需44分钟,这将促进两地人员和经贸往来,打造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介绍,1997年,香港只有4条铁路、100公里左右,如今已建成拥有10条铁路、270多公里的铁路网络,并且通过26公里长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接轨国家高铁网络。
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预计今年投入使用;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皇岗口岸、文锦渡口岸、深圳湾口岸、沙头角口岸、莲塘口岸等陆路快捷跨境通道相继启用,通关程序不断简化;香港已领牌私家车从1997年的31.5万辆增长到2021年的58.1万辆,道路总里程从1625公里增长到2193公里……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交通网络不断延伸,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投资基建,就是投资未来。近年来,与香港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不断落成:2013年,集世界级文化、艺术及娱乐为一体的西九文化区动工开建,M+视觉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艺术公园等已经建成,为市民带来崭新的文化体验;2019年,蜿蜒于港岛北岸的中环及湾仔绕道通车,不仅贯穿港岛东西,更配合周边环境打造出一条生机盎然的海滨长廊……
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建设,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增强了香港与内地及全球的联系,也铺展出香港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
加大帮扶力度,服务民生所需
楼价高企、土地供应紧张、公屋轮候时间长……住房是香港民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为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特区政府2014年公布长远房屋策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2017年推出过渡性房屋政策,纾缓未能“上楼”家庭的境况……“香港有727万居民,共有266万户,其中有121万户居住在公营房屋里,占比45%。我们的策略是以供应为主导,全力增加房屋供应,希望满足轮候公屋家庭的需要。”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常任秘书长、房屋署署长王天予介绍。
从实施法定最低工资,到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从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到全面禁止电子烟;从推出“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到制定“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每项民生举措都体现着特区政府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和担当。“民生无小事。”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表示,“我们会尽力多行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
共创美好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家住香港岛东区白沙湾杏花邨的施嘉铃和施鍠霖姐弟俩都是汉华中学的学生。去年秋天,他们入选“伴你成长,招商同行”项目,该项目不但资助家境贫寒的姐弟俩全年学费,还让他们与招商局的青年员工结对子。这是招商局香港青年联合会开展的一项服务基层项目。“我们争取去内地读大学,毕业后在内地的广阔天地实现人生价值。”姐弟俩已经有了努力方向。
“近年来,招商局集团在履行社会责任、与香港市民齐心抗疫、解决香港基层民生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面向香港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00万港元,帮扶超过2万个基层家庭。”招商局集团总经理助理褚宗生说。
香港赛马会多年来坚持拨款,回应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切实需要,并设立“紧急援助基金”帮扶突发事故中的受害者及家属;由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等发起的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不仅有力驰援国家脱贫攻坚战,更不间断地为基层送暖纾困……回归祖国25年来,登记义工人数累计已近140万,参与机构超过3300家,社会各界展现出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精神风貌。
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城市活力
南望香港岛,西眺大屿山。在香港西九文化区,一座形似方鼎的金色巨型建筑矗立在维港海滨,这是一座世界级文化新地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7月2日,914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将亮相香江,在这里与参观者见面。
“背靠祖国、立足香港、放眼世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最近正忙着筹备博物馆开幕,他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以发挥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以新思维、新眼光向世界传播故宫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既能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将助力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交流”。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正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香港的一个新定位。25年来,香港在巩固金融、航运、贸易等优势产业的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增添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为香港市民发展提供新机遇、新舞台。
“‘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在4个新兴领域建设和发展,即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应抓紧“十四五”规划纲要带来的机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作贡献。
嫦娥揽月、“天问”奔火、筑梦天宫……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让许多市民倍感自豪的是,其中不乏香港元素。香港社会也一次又一次掀起“航天热”。“我们的团队参与了探月工程嫦娥三、四、五号项目,以及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2010年起,香港理工大学积极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精密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容启亮团队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曾随多个航天器顺利升空,他说,“我们期待进一步发挥所长,为国家其他深空探索项目贡献力量。”
“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是非常强的,香港有5所大学位列世界100强,2家医学院位列世界50强,还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为香港发挥优势、提升创新科技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过去5年,特区政府投入超过1500亿港元,大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在香港设立的初创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2229家,大幅增加到2021年的3755家。
“我们正处在令人振奋的新时代,加油吧!”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将至,香港青年谢梓翰激动地写下自我勉励的话语。正如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曲《前》中所唱的那样:“在这机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地锻炼……寻梦者启程起跑线,在这狮子山下冲线……”25年来,狮子山下的人们,始终以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奋斗,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前行。(人民日报记者程龙 陈然 裴苒迪)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22日 第10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