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深刻认识大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措并举,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面对现实情况,我们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从实现路径上看,要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和强化政策支持几个方面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严守耕地数量红线。耕地的红线就是保障粮食的大坝,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二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三是扩大有效耕地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要实施盐碱地土地改造工程,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2亿亩“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耕地。四是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其中首要的就是种业科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性保障。政府要增加资金、人才投入,通过开展种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来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为我国种业科技研发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自主创新基础。
层层压实责任,抓好粮食安全工作落实。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工作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绝不能把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推向市场,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夯实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首要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不得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未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
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兼具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国家和人民主权三项国家安全职能,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支持保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我国种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少地方甚至连年亏损,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带来隐患。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中国饭碗牢牢端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庞德良,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