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健康,北京大学近期按照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加强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师生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政策,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学习科研任务。学工系统、后勤系统、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等不同群体主动请战,入住学校工作和生活,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是平凡岗位上的冲锋者、坚守者、奉献者,他们牺牲了与家人陪伴的时间,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确保了学校不停课、不停学、不停研,各项功能正常运转,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和北京市疫情防控总体局面作了贡献。
北大师生如何与医务人员并肩战“疫”?留校教师员工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感人故事?融媒体中心近日策划系列报道“燕园守护者”,采访不同岗位上的留校教师员工,听他们讲述共克时艰守护校园的难忘故事。报道中的教师员工只是众多坚守使命的北大人的代表。
本篇聚焦北大后勤系统、保卫系统的职工干部、一线人员,讲述他们坚守岗位,迎接挑战,用心用情服务师生的故事。
上午9点 ,一名毕业生在家园食堂三层中式快餐档口转了许久,正好被例行检查的厨师长赵春月碰见。上前询问得知,她要赶中午的火车回家,但此时食堂尚未到开餐时间,她希望离开燕园前,最后吃一次燕园里她最爱的“干煸仔鸡饭”。
赵春月当即表示,一定满足她的这个愿望。他放下手中工作,亲自下厨为同学炒了一盘“干煸仔鸡饭”。“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赵春月说。
工作中的赵春月
疫情期间,北大后勤系统、保卫系统驻守校园的教职员工,他们以校为家,坚守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保障师生学习生活顺利进行,筑起校园疫情防控坚实屏障。他们用行动守护着燕园,守护着北大师生。
“保证完成任务”
近期,一顶顶红色帐篷,像变魔术一般出现在学校各个角落,为校内师生开展核酸检测,安全、舒适就餐提供了场所。小小帐篷凝结着校园服务中心绿化科杨小东团队的辛勤汗水。
“一般是当天下午接到任务,夜里就要搭建完成。”杨小东带领20人的团队,连夜加班,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400余顶帐篷、600余张桌子、800余把椅子的搭建和布置。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着校园绿化养护的工作。
5月中下旬,北京市发布了几次蓝色大风预警。杨小东带领同事连夜进行帐篷加固作业。钢丝、螺栓、地钉、压铁、绑扎带、砖石块,物尽其用。凌晨1点多刚忙完,早晨4点多,杨小东又出现在帐篷场地巡逻察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
杨小东正在为帐篷加固
让杨小东欣慰的是,帐篷安全地度过了几次大风天气考验。“保证完成任务!”——当接到紧急任务,杨小东总是这样回答,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
“没问题,交给我放心吧!”同样接到紧急任务的还有动力中心电管科路双桂——他们需要为核酸检测点搭建临时休息帐篷并安装空调。接电源、走线、调试设备……路双桂带领几名同事连夜加班工作。现场负责的老师让他休息一会儿,路双桂摆摆手说:“不累、不累,其实工作量也不大,但时间紧、任务急,我们人手有限,加把劲就干完了,千万不能耽误学校正常工作!”。“大家加把劲,可千万得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完事了我请大家喝可乐。”53岁的路双桂扶着搭好的帐篷,和身边的同事们开着玩笑。
路双桂为核酸检测点休息帐篷安装空调
在路双桂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排排装有空调的休息帐篷建成了,为辛勤工作在核酸检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送去夏日里的一抹凉意。
20余天里,路双桂带领动力中心20余位服务保障人员协助校团委、校园服务中心和其他各单位安装临时电源、固定核酸检测帐篷、搬运就餐桌椅、保障重要活动用电……只要有重要活动,就能看到路双桂忙碌的身影。
5月20日晚,勺园客务部刘桂云接到通知,马上到博雅酒店承担支援任务,保障院系老师第二天入住。匆匆赶往博雅,刘桂云和同事做了简单交接,第二天就开始工作。
刘桂云团队负责为院系老师办理入住手续。因疫情原因,那天没有冷气开放,工作人员与老师们须保持一定距离,办理过程要“隔空喊话”。“我们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有点儿中暑,”刘桂云说,“但无怨无悔,能在疫情期间为学校作点贡献,我很自豪。”
一周时间,刘桂云团队和博雅酒店员工共同克服困难,解决了布草运送、清洁消杀等问题,圆满完成了这次紧急任务,优质的服务得到了院系老师的积极评价。
匆匆赶回勺园的刘桂云,又投入到勺园的服务保障工作中。
工作中的刘桂云
“上班和下班,除了着装不同,没有实质的区别。”刘桂云调侃道。不过她还是有点想家。“春节后返回岗位,一直没有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和孩子,心里有一些愧疚,每次就是通过电话和父母聊聊天,父母每次都鼓励我好好干。作为党员我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刘桂云说。
“最大的奢侈是早睡”
“昨晚接了70多个电话,”杜良生和同事,已经一个多月没怎么睡过完整觉了。“这个月只有一天11点结束工作,一两点钟结束工作再平常不过了。”杜良生说。
疫情期间,保卫部安防技术办公室杜良生承担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开发和维护园区出入校系统,解决师生出入校各类问题的后台处理和应急保障。每一项工作,对杜良生团队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14日,杜良生接到任务,在畅春园组织安装闸机,第二天要投入使用。从闸机供应商那里购买肯定来不及了,杜良生想到,对库存机器进行优选并重新编程。杜良生团队来到现场,利用工人安装闸机的时间,现场写代码调试。“程序比较复杂,畅春园住户包括学生、老师、租户等,要通过程序满足不同类型人员的入校需求。”杜良生说。“本来是一个星期的工作,我们一下午加一个晚上就完成了。”
杜良生与同事交流
“11点前睡觉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奢侈,”杜良生笑言,“不过习惯了,与师生的即时需求‘赛跑’,把问题想在前面,为出入校、校园安全防范提供解决方案和意见建议,这是我们的职责。”
那一晚,基建工程部刘思奇也没怎么睡。14日接到任务,帮助燕园街道修建学生专用通道,并协助保卫部架设门禁闸机。当天下午,刘思奇带领施工人员来到畅春园现场踏勘,着手制定施工方案。
“时间紧任务重,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补充材料,进行人员轮换,我一直奔波在施工现场、校内各项目和校门之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4日晚19点50分,人员与材料到位,开始通道围挡搭设,施工至15日凌晨0点多;15日早上6点30分,刘思奇又带领工人继续施工;晚19时许,学生通道修建完成。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刘思奇,又接到电话,准备对接另外施工项目的物料进校工作。
刘思奇正在察看施工图纸
“住校的日子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刘思奇说,“从思想觉悟上、意志品质上、工作能力上,我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锻炼。”
凌晨3点30分,餐饮中心采购部丁立新就已经开始忙碌。260箱鸡蛋,5200多公斤;400袋大米,10吨;4天内装卸快餐盒6000箱……这组数字是丁立新因疫情而陡增工作量的最好写照。
因疫情防控政策,过去由供货商承担的食材装卸工作,现在都压在了丁立新和同事五个人身上。
对丁立新来说,最有挑战的其实是装卸西瓜。天气炎热,各食堂对西瓜的需求量很大,而且要得急。不同于米、面等物资,装卸西瓜要弯着腰轻拿轻放。“每天西瓜进货3.6万斤,四米二的箱车三车半。”30多度的气温,穿着防护服即使不动也是一身汗。“卸完一车的时候,我们把衣服脱下来,晾一会,里面的裤子衣服全部湿透。”“但我们尽量干活时不休息,节省时间,利用开车往食堂运货这段时间休息。”丁立新说。
丁立新和同事正在装卸西瓜
“说不苦是假的,但是能让学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我就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丁立新说。
丁立新从5月1日起住进了学校。“就是前些天姨夫去世了,没能回去,挺遗憾的。”说到这里,丁立新有些哽咽。
“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
天色微明,闭环班车驾驶员李东平将健康宝截图、体温数据报至校园服务中心车管科调度室,车管科负责人兼调度逐一检查无误后,发出登车指令。李东平和同事熟练地检查车辆基本状况,进行细致的清洁消杀。
每日往返于万柳、圆明园至主校园之间的班车数十次,从早上7:00的首班车,至晚上10:30的末班车,全部由留守学校的8位司机师傅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下,李东平经常顾不上吃饭。“有时晚上收车回到宿舍,就着热水吃个馅饼。”
李东平对车内进行消杀
“保障闭环班车运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清洁、消杀,送完一班次师生,就得立即开展清洁、消杀工作。”但李东平发现,频繁消杀对师生乘坐体验有一定影响。他把问题和科室反映,经大家讨论协商,科室进一步完善了班车清洁、消杀规范。驾驶员每次只对地面进行喷洒消杀,座椅、扶手等位置进行擦拭消杀。同时加强通风,做好每日记录。
一位院系负责人说:“我看到学校里闭环班车的师傅,在师生都下车、车上空无一人之后,仍然仔细地进行整理、消杀工作,我很感动,他们体现了后勤人的做事态度,我们很放心。”
深夜,二教的灯光亮着,大部分同学们已经回到宿舍休息。二教保洁班长王凤琴和同事们穿梭在教室间,检查桌椅、地面清洁状况,提醒同学们带好随身物品。确保教学楼大门锁好后,王凤琴才安心地结束一天的工作。
疫情期间,教学楼环境消杀工作是王凤琴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教70余间教室的清洁消杀只是他们的基本任务。“地面、卫生间、电梯要进行3次以上的清洁消杀;教室环境物体表面根据人流量增加消杀频次;门把手、电梯按钮要加强清洁消毒。”从消毒液的配比,到清洁工具的摆放、口罩的佩戴等,王凤琴对每个环节提出严格要求,只要发现问题,一定严肃指出。
王凤琴指导配制消毒液
有着冬奥会北大昌平新校区志愿服务保障经历的王凤琴,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奔走于理教、三、四教、文史楼、地学楼等地,王凤琴还对其他班组保洁人员开展专业消杀培训,进行安全穿脱防护服的演示。
“我们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王凤琴说,“但我们会用心做好教室的清洁消杀,为同学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请同学们放心。”
走进学五食堂库房,码放着整整齐齐的面粉、食用油。张淼对着本子,细细清点。“前几天天气炎热,光可乐一天就搬运了500多箱。”这并非“90后”女孩张淼的本职工作。由于疫情,库房师傅无法入校,负责食堂日常管理和财务工作的她承担起了管理库房的重任。
七八平米的房间,角落放着一张简易的木床,从五一开始,张淼就住进了办公室。每天5点30分就要起床,准备将运来的货物装卸到库房。为员工们分发各种防疫物资、为学生志愿者送餐、参与食堂值班……张淼的一天非常充实。
工作中的张淼
学五食堂的米粉档口十分受师生欢迎。前一阵,由于供应商现有门店全部在疫情管控区,档口面临断货。张淼和同事们与供应商协调,从其他门店调运米粉,确保了这个档口的菜品没有断供。
办公室隔壁就是加工间,每天早晨4点多,加工间的面条机准点“开工”。“最初几天早上这个点都会被唤醒,”张淼笑着说,“不过现在这个点醒不了了,因为实在太困了。”
他们的岗位职责各异,但都用心把每件事做到了极致。有了他们的不懈坚守,才有了疫情防控每一个环节的万无一失。
你守护校园,我守护你
“宝贝,遇到什么问题了?”每次有同学需要帮忙,30楼楼长朱一芳都会这样亲切地询问。
连续20多个日夜,朱一芳坚守岗位。她被同学们称作“楼长妈妈”,而每位同学都是她的“宝贝”。
走进朱一芳的值班室,干净整洁。桌上的台历夹着一张纸,工整地写着“楼长去做核酸检测”。桌子旁边的架子上放着应急小药箱,柜子上还摆着一盆小花,是一位离校的同学寄存在这里的。“有同学摔伤擦破了膝盖,我用碘伏消毒,帮忙包扎;有同学书包开线我会帮助缝补;有同学有烦心事或者感情遇到波折,我都会陪她们聊天。”朱一芳说。
工作中的朱一芳
最近,有位同学邀请朱一芳到宿舍一起过19岁生日。朱一芳和宿舍同学一起为她切蛋糕,给她唱生日快乐歌。“同学抱着我说‘这是我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日,幸亏有阿姨,谢谢您!’”朱一芳开心地说。
“我们的工作平凡琐碎,当学生们回到这个家时,我们楼长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觉得住在这里有温度和暖意。同学们叫我楼长妈妈时,我感觉特别幸福。”
杨保峰是保安大队一中队南区分队长。居住在燕南园的几名退休老师年龄较大,本就行动不便,每天做核酸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在接到求助后,杨保峰他们的巡逻车便雷打不动地接送老师到检测点,这一送就是大半个月。“老师们说,只要看到我们打着警灯、骑着电动车巡逻,他们就感觉睡得比较踏实,这真让我挺感动的。”杨保峰说。
杨保峰和同事在宿舍区巡逻
5月一个月,杨保峰和同事们帮助学生搬运行李200余件,送往医院就医80余人。一名同学还送来了亲笔感谢信,信中说道:“谢谢保安小哥,谢谢学校!谢谢你们的敬业、乐业精神,希望你们生活开心,工作顺利!”
疫情期间,燕园还发生着很多暖心的小事。燕园守护者们,他们守护着燕园师生,也在相互守护着。
公寓服务中心学生公寓办公室平丽娜平日主要负责楼长管理等各项事务,向楼长传达最新疫情防控信息等工作。5月1日起,她就住进了学校,带领35个楼长组的105名楼长为学生服务。
因疫情原因,很多楼长不能入校。平丽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替楼长值班。有一次,连续值完四个班后,清晨她拿着被子准备回办公室,刚骑上车,就接到电话——“你快过来吧,这个楼的楼长需要居家,来不了了。”“我就调转方向赶紧去另外一个楼值班了。”平丽娜笑着说。从1号到17号,平丽娜值了12个班。
平丽娜展示特色台历,台历中收录了楼长与同学们绘制的板报
面对每天六七千件的快递量,近邻宝负责人张雪瑞和7名同事忙起来顾不上喝一口水。
上午,一辆满载快件的货车缓缓驶入卸货区域,张雪瑞和同事麻利地把快递卸下并在地面上铺开,进行细致消杀。静置10分钟,将快递一件一件入柜。每天,他们还要对快递柜进行3次消杀。
快递站前的空地,行人通道、寄件通道与卸货消杀通道分隔开来,井然有序。空地两侧设有拆件台,摆放着84消毒液和速干洗手液,供同学们在这里拆件时使用。
张雪瑞为快递消杀
一系列的努力,同学们看在眼里。天气炎热,有同学给张雪瑞买来水果放下就走,令他十分感动。“这么大的快递量,有时出现差错,同学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包容和理解,我们特别感激。”张雪瑞说。
东南门物资缓冲区,工作人员正在对物品进行消杀
杨小东的团队还担负着东南门物资缓冲区的消杀工作。师傅们头顶烈日,身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汗水浸透衣衫,仍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严谨细致地进行消杀,杨小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杨小东提出在缓冲区放置风扇,在得到中心、科室的大力支持后,他主动承担协调动力中心为缓冲区连接电源的工作。杨小东说,当一切就绪,我按下电源开关,风扇启动的那一刻,周围的空气变得清凉。看到值守同事有些湿润的眼圈,自己的眼圈也湿润了。
……
近日,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学校根据北京市最新防控政策,对校园疫情防控各项管理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北大后勤系统、保卫系统的教职员工们依然坚守岗位,与其他岗位的老师们一起,默默守护着燕园。他们的工作还在进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和往常一样,食堂哪个岗位需要人手,赵春月就赶到哪里,前一分钟,还在窗口切水果的他,下一分钟出现在了食堂大厅。“刚接到了个电话,有位同学丢了帽子,我去值班台给他找找。”转眼,赵春月的身影,消失在用餐的人群中。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