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紧急的科研任务和防疫情、保生产的紧迫形势,工程学院教职员工坚持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攻坚克难,针对性采取一系列应急新举措,积极推动科研复工,有效保障了科研项目顺利推进。
“新思路”跑出科研新速度
工程学院曹宇老师今年3月开始同时承担了中船集团研究所委托的“平台安全性智能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及国电投创研院委托的“风电融合设计研究咨询服务-深远海贝藻养殖作业平台结构研究”两个项目,项目工作量大且均需要采集现场的实时作业数据,然而上海突如其来的疫情管控让其心急如焚,“等不起”的困境在疫情之下显得格外棘手。办法总会比困难多,经与客户沟通,开拓了架设云空间分布式共享数据库的新思路,通过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有效解决了现场数据采集实时共享及模型架构设计的难题。4月底,曹宇又接到了学校进校抗疫的通知,将家中六岁的女儿交给妻子照顾后,便带着架设好的移动云空间工作站投身到第六小区的内围疫情防控工作中,校内抗疫工作虽然繁重,但结合先进技术却跑出了科研“新速度”,保障了科研项目正常进度。
5月底,曹宇又收到了来自浙江嵊泗的紧急通知,其作为总设计师建造的风光发电试验平台在海上作业中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现场险情不断。数字孪生先进技术再次发挥了作用,经过连夜的虚实模型重构,一项项数据的排查,故障诊断为第五隔舱水串舱,引水阀失效,经过抢修成功排除了此次险情,但仍然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尽快去现场开展故障彻查。随着上海宣布全面复工复产,学校第六小区的疫情防控胜利,工程人曹宇又将奔赴下一个科研战场,顺利保障了科研复产。
“新模式”创出科研新成果
工程学院褚振华老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受疫情影响,学校暂停了校内校外人员的流动,校内全员静态管理,很多实验工作无法如期开展。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作为导师加强线上指导工作,积极开展线上学术交流与研讨,了解学生学业动态和生活难题。另外一方面,通过联系其他高校和实验室,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和帮助,探索科研“网格”式合作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实验难题,尽量把因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蚀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针对海洋环境下厌氧菌的腐蚀,开发了高耐蚀涂层,对海洋装备起到有效地防护效果。
同时,褚振华老师通过前期的积累,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多次深度沟通交流,与西安交通大学雒晓涛教授合作,获批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海洋环境下耐蚀电磁屏蔽陶瓷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其中,关于海洋环境电磁屏蔽涂层开发与设计的成果已投稿至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杂志,目前已收到修改意见。
随着上海全面解封,工程学院班子提前研判,调整手势,为教师前往科研一线创造条件,做好保障。目前,新项目研究启动会、新设备调试和现场应用等工作已全面展开,在审慎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高效地推进科研复工复产,克服一切困难“保科研、抢周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打赢防控疫情和科研生产双线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后续随着疫情防控形式的进一步好转,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发挥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优势,稳步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快速复产!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