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热爱传统文化
钻研“冷门”的古典文献学
在古籍墨迹中与古人时空对话
她从小喜爱戏曲
是舞台上的“柳梦梅”
她还是中文系支教队的成员
向孩子们敞开怀抱、分享知识
一起走进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
“宝藏女孩”杜怡然的故事
在墨迹中,与古人“对话”
“接触上千年传承而来的书籍和文化,给人一种更宏观的稳定感,不会随波逐流。”
就读于北大中文系的杜怡然,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她选择了相对而言较为冷门的古典文献学。这个专业所接触的古书,可以穿越时光给人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这种方式让我感到个人的生命限度得以延长和拓宽,整个人变得更加开阔。”
古典文献学有很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杜怡然平常所学习的内容之一,是通过墨迹推知这本书当年的故事——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像那种侦探破案一样,在蛛丝马迹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下,尝试去校勘。”杜怡然说。
在2021年北大中文系举办的国文节中,杜怡然负责“古籍DIY”的活动。她给大家准备一块雕板,然后帮助同学们自己刷印,刻成一张文字。她希望通过这个模块向大家普及一点古籍的知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古典文献学要踏实,要肯下笨功夫。”
学习相对冷门的专业,必然要肯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在平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去读一些书,这些积淀可以帮助打牢基础,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可能就会发挥出作用。
现实生活中偶尔遭遇的困顿,在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些上千年传承而来的书籍和文化,给人一种更宏观的稳定感,不会随波逐流。”这是杜怡然喜欢这个专业的原因。
着粉墨,传新韵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曲高和寡’的戏曲‘下凡’,真正走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京剧和昆曲是自小萦绕在杜怡然耳边的旋律,幕布映照下的一场场悲欢、飘扬的水袖和斑驳的点翠让年幼的她心向往之。在家人的支持下,杜怡然幼儿园起便登台演出,对戏曲的热爱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田。
直到走进燕园、遇见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同样饱含热情与期待的伙伴们让杜怡然第一次感觉到,儿时心中的种子正在含苞吐艳,逐渐开出花来。
杜怡然扮演柳梦梅
“最终上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包袱,整个人是沉浸的、陶醉的,柳梦梅很自然地与杜丽娘互动。”
加入京昆社一年有余,令杜怡然最为印象深刻的,非《临川梦》莫属。
2021年春季正值京昆社30周年社庆,社内成员计划再度排演《临川梦》,“柳梦梅”一角就落在了杜怡然身上。尽管对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也曾经有扮演柳梦梅的经历,但过去用的是苏昆的表演方式,与社团演出所依据的省昆路子在动作和唱腔上差别很大,这对杜怡然而言几乎算是“从零开始”。
杜怡然(右)
为了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杜怡然几乎每周都要独自“加练”,比对录像一遍遍地抠动作。穿着“生”角的厚底长靴,两三个小时下来往往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但心中所爱,让她甘之如饴。
作为京昆社社长,杜怡然还和伙伴们一起为提高成员参与度和体验感做了不少努力。她大胆“开新”,尝试调整组织架构,打破从前“会唱戏的自己玩,不会唱戏只能远观无法融入”的局面;同时拓宽教学班的行当种类,让角色选择更加多元。
受疫情影响无法组织线下活动时,他们会通过精选名家名段、在公众号上发表科普文章的方式,持续保证社团的活力和生机。
“也许目前对戏曲感兴趣的人比较少,但我觉着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只是因为还没有了解。了解戏曲、发现戏曲的过程,也是我们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爱好的过程。”
杜怡然认为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介和科普,可以在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提供一个让大家“了解”的机会。
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戏曲。让它从一种小众的文化走向大众,虽然可能过程会非常漫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她愿意为这样的目标一直做努力。
萤火虽微,但为其芒
“相较于繁重冗杂的知识,我更希望为支教地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注入一种内驱的能量。”
2019年春天,杜怡然与志愿活动结缘,在暑假期间跟随中文系支教队伍前往北京市昌平区博智学校支教。然而这次经历却并不像杜怡然想象的那么顺利,反而是“一波三折”。
当杜怡然第一次怀着忐忑的心情站在讲台上时,她发现下面的孩子们很少有人听课,抛出的问题也没有回应。
但随着交流的增多,她渐渐了解到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照管孩子学习有心无力的状况,于是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带着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向孩子们敞开怀抱,和他们分享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更为生动的故事。逐步建立起来的良性互动关系,让杜怡然的信心和期待一点点回升。
秋季,杜怡然又参与了支教队的“书信传情”活动,与新疆的中学生进行了整整一年的书信交流。彼时的她面对半年前“支教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已然有了更为明晰的答案:
“支教和写信就像是莹莹微光,我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照亮哪怕一个孩子的前行的路。”
后来,杜怡然参加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广,从国际文化节志愿活动、到首都义务植树;从返校宣讲和高考招生、到暑期学堂工作……
她把这些称为“神圣而快乐的事情”,在身心投入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走出自我、看向远方、深入生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