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速递丨复旦上医5月科研成果一览

来源:复旦大学  2022-06-06 09:12:11   438 阅读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快来一起看看2022年5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徐秀团队开展基于18-24月龄儿童社区体检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以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疾病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早期干预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ASD儿童的认知及适应能力,ASD的早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ASD儿童并开展早期干预,从而改善ASD儿童的预后。国内最早开始的大型ASD早期筛查研究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秀教授团队于2013年开始的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团队总结经验,并继续基于三级儿童保健网络体系对2018-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参加18-24月龄社区常规体检的儿童进行ASD早期筛查。近期,相关研究结果 “Screening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oddlers During the 18- and 24-Month Well-Child Visits”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



桂永浩团队与合作者发现脂肪酸氧化代谢酶突变致心肌病的分子机制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桂永浩教授团队与生命科学院赵健元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期刊JACC-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发表了题为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Alleviates Cardiomyopathy Phenotypes Caused by Short-Chain Enoyl-CoA Hydratase 1 Deficienc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脂肪酸氧化关键酶ECHS1的缺乏会通过增强p300介导的H3K9乙酰化促进心肌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导致心肌病相关表型。该研究同时首次提供了一种可通过烟酰胺单核苷酸靶向干预H3K9乙酰化来预防ECHS1缺乏导致心肌病的干预方案。



张天宇、马竞等发现耳廓软骨新型成体软骨干/祖细胞及其调控紊乱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中的作用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张天宇、马竞等,在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pathogenic dysregulation of previously unrecognised chond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in children with microtia”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系统地注释了人类耳廓软骨中的软骨相关细胞亚型,并鉴定出软骨层中存在一种新型的成体软骨干/祖细胞(CSPCs),具有定向软骨分化的潜力,并发现CSPCs中转录因子SOX8和EGR1的失调可能通过影响软骨发育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生。



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研究揭示交通污染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机制和相关生物标志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采用随机、交叉对照的研究设计,运用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并联合靶向生物学标志物和心血管亚临床指标,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交通相关空气污染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及其机制,发现了一些与交通暴露相关的新颖生物标志。本研究结果以“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a multi-omics analysis from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为题在线发表于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杂志。



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Omicron株输入中国所致疾病负担与医疗资源需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输入中国引起潜在流行所致疾病负担与医疗资源需求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为题,于5月10日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加速预览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



孙涛、蒋晨课题组在克服基质屏障治疗胰腺癌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药剂学系孙涛副教授等开发了一种利用电荷翻转,实现克服胰腺癌致密基质,再教育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纳米递药系统。相关成果以《逆转胰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改善耐药性的基质穿透胶束》(Penetrating Micelle for Reversing Immunosuppression and Drug Resistance in Pancreatic Cancer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Small上,并被遴选为当期封面(Front Cover)。该研究针对胰腺癌的病理特点,开发了一种多功能药物递送系统,联合脂质修饰的吉西他滨与STAT3抑制剂HJC0152,克服了以上困难,成功实现了药物深层次递送。



丁玉强课题组揭示Ulk4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分子机制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多为青春期后发病,影响大约全球人口的1%,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月9日,实验动物科学部丁玉强教授课题组在 Schizophrenia Bulletin 上发表论文“Deletion of 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Gene Ulk4 Leads to Abnormal Cognitive Behaviors via Akt-GSK-3 Signaling Pathway in Mice”,研究揭示了Ulk4基因缺失在精神分裂症样行为中的作用,表明Ulk4是一个新的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基因。



屈前辉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糖基磷脂酰肌醇转酰胺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底物识别机制

5月12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屈前辉课题组与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李典范课题组、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苏昭铭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insights into biogenesis of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anchor proteins”的研究工作,解析了人源GPI-T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结合大量生化实验,分析探讨了GPI-T识别底物GPI糖脂分子的作用机制。



王明伟团队揭示GLP-1受体小分子激动剂拟肽效应的的分子机制

5月14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明伟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德华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peptidomimetic agonism revealed by small-moleculeGLP-1R agonists Boc5 and WB4-24”的研究成果。这篇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J. Lefkowitz教授主审的直投(PNAS Direct Submission)论文报道了全球首个具有体内疗效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非肽类激动剂Boc5及其衍生物WB4-24发挥拟肽效应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对基于该靶点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荷凤团队和徐国良团队研究揭示雌性配子源性成年疾病的重要机制

5月19日,Nature在线发表了主要由黄荷凤教授与徐国良教授领衔,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与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Maternal inherita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via oocyte TET3 insufficiency”。该研究揭示了孕前期的高糖环境可诱导卵母细胞中母源效应因子DNA双加氧酶TET3 (tet methylcytosine dioxygenase 3) 表达降低和功能减弱,改变胚胎DNA甲基化谱式,进而引发子代成年后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等表达受限,最终导致子代呈现葡萄糖耐受不良。该工作提示卵母细胞TET3的正常功能可决定子代长期健康。



叶定伟教授牵头的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获突破

约5%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30%的早期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但仍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一年左右,现有的一些疗法在延长生存期、减少复发转移出现了“瓶颈”。针对这一难题,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位教授领衔团队开展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苹果酸法米替尼治疗尿路上皮癌(UC)多中心、开放、单臂Ⅱ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肿瘤免疫治疗学会官方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杨骥团队、卢红亮团队联合研制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杨骥主任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卢红亮教授团队为解决这一科学难题,联合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并在硬皮病患者中验证了其评估皮肤硬度的客观性、敏感性和便捷性。研究成果以“A stretchable hardness sensor for systemic sclerosis diagnosis”为题发表于Nano energy。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杨骥主任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卢红亮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刘梦洋博士研究生与王修远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陈仁杰课题组、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研究发现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可致认知功能下降和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病理改变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课题组与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一项空气污染暴露与认知功能改变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论文以“Association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and Alzheimer’s disease-related amyloidosis”为题发表于神经与精神领域著名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本研究基于我国代表性中老年人群,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可显著降低认知功能,并在国内首次提供了PM2.5通过脑脊液淀粉样蛋白损害认知功能的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为建立大气污染引起认知功能减退的因果关联提供了关键的生物学合理性依据。



杨辉团队合作发现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调控Treg的功能和机制

5月23日,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双聘PI杨辉课题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青年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童雪梅教授课题组以及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在线发表题为 Non-oxidativ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controls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by integrating metabolism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论文,揭示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PPP)对调节性T(Treg)细胞代谢模式及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Nature Metabolism同期发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argarita Dominguez-Villar博士为该研究撰写的News & Views特评,认为该文章发现非氧化PPP在Treg细胞活化和功能调控中的中心地位(a central regulator)。



吴劲松团队与合作团队揭示汉语句法和语义加工神经机制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的谭力海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路俊锋教授团队(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脑功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合作采用毫米级别的高密度皮质脑电技术(high-density ECoG)首次发现汉语句法和语义加工在左侧额下回存在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分离,为理解语言句法加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5月26日晚,研究成果以Distinct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in human inferior frontal gyrus(《句法和语义处理在人脑额下回的不同时空表征》)为题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



罗敏/卢智刚团队在JITC上报道瘤内注射激活STING的纳米疫苗提高抗肿瘤免疫效果

5月27日,生物医学研究院罗敏/卢智刚团队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高金明团队合作,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发表“Intratumoral Administration of STING-Activating Nanovaccine Enhances T Cell Immunotherapy”论文。该研究发现,和传统的皮下注射疫苗(S.C.)相比,利用目前临床可行的瘤内注射技术进行疫苗免疫(I.T.),能够在瘤内形成髓系细胞/CXCL9-T细胞/IFNγ正反馈循环,显著促进T细胞向肿瘤募集,从而优化了肿瘤微环境,并对远端转移肿瘤也产生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为肿瘤纳米疫苗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并为无法手术或术后原位免疫清除的癌症病人提供了免疫治疗新策略。



王红艳团队及合作者揭示法洛氏四联症发生的表观新机制

先天性心脏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出生缺陷,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法洛氏四联症(TOF)是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并常伴有紫绀表型,由于发病机制不明,TOF的防、诊、治面临重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二孩”和“三孩”政策全面实施后,预计因高龄、高危孕妇比例增加等原因,TOF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可能维持高发甚至上升趋势。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健元研究员合作研究,发现了法洛氏四联症的重要诱因。5月30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其研究成果:“Master MicroRNA-222 Regulates Cardiac MicroRNA Maturation and Triggers Tetralogy of Fallot”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