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入选5月“光明书榜”。
“光明书榜”由《光明日报》创办,评选图书秉承的理念是:强调主流价值和影响力。图书的价值包括思想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调主流,则是指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真理情结,关注时代,关注人的命运。
《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由我国著名人文城市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所著。该书以”运河城市文化“的独特视角,讲述了运河沿岸21座重要城市的前世今生,融合正史、地方志、诗歌、明清小说等生动素材,涉及大运河文化、地理、商贸、水利科技等,深入且系统挖掘了其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着力阐述了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
《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
刘士林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全长3000多公里,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多地,连接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等,文化资源富集。大运河所体现出来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改造自然中的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传统,在当前全国疫情攻坚的关键时刻,具有特别意义。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肩负起推广运河历史、文化的责任与使命。目前《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已入选中宣部“中国好书”3月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畅销书榜4月榜,《光明日报》“光明书榜”5月榜等。《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文汇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对该书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名人推荐
“大运河城市群”的提出,不仅是对运河城市历史的深刻总结,也集中表达了对运河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大运河城市群”既真实再现了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各临河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同时也给运河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以运河文化为理念,以运河城市群为整体,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在城市研究领域上,本书提出运河城市代表了经济型城市的中国模式与经验,主要功能在于对已成型的农业文明模式与经济社会格局进行变革和再生产,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古代世界的内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提供了一把钥匙,对当代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马俊亚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其中很多文士名流在运河上的活动就很有代表性。如著名诗人陆龟蒙、皮日休、杜牧、李绅等曾泛舟常州运河,载酒赋诗;如元代江浙三衢清献书院院长谢应芳,卸任后曾于运河边白鹤溪上筑室名“龟巢”,开坛讲学;如李白与贺知章在任城街上金龟换酒等。这些人物与事件都与运河发生着直接关联,无不增添了运河城市文化的底蕴。同时,也可以为当今运河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提供鲜活素材。
——王国伟 同济大学资深教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自古大江大河就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在传统社会,大运河沿岸相较于黄河、长江等自然河流,更适宜城市的诞生和发展。本书聚焦于运河诸多城市文化的兴衰沉浮,重点探索其“固有的思想、情感、记忆等文化审美功能”,对大运河“文化线路”深度挖掘和多元展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现实关切,不仅丰富了读者对大运河城市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运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
——王 健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
书中对运河各城市的功能与城市文化形成的描述与阐释非常有意味。如天津与运河的军事功能息息相关,城市的基本功能保障运河运输安全与拱卫京城。运河使沧州成为天下官商巨富行走的要道,刺激了保镖护商的镖师行业发展。由于沧州人的正直、刚烈和高超的武术本领,“镖不喊沧州”成为南北镖行共同遵守之常规。诸如此类的生动文化叙述,在每个运河城市中都可以被读到。相信读完此书,会对运河与运河城市产生一些全新感受。
——黄 杰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