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有一种守护叫“教工志愿者”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2022-05-30 15:47:20   315 阅读

“你知道,一上午徒步爬几十次楼是什么滋味呢?3月25日,这天下着大雨,我给医生打着伞挨家挨户为退休的老同志进行核酸检测,有时走得急,赶去下一户,也没来得急撑伞......”一篇来自“疫”线志愿者周娟的日记刷爆朋友圈,日记中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志愿服务的温暖,夜晚整理教案的灯光和凌晨起床研究的论文,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志愿者的一种情怀,一份坚定和一份担当。



周娟

细心周到,一颗为人着想的真心

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总是身背一只斜挎包,包里鼓鼓囊囊装了口罩,消毒酒精和从自己家带来的“小蜜蜂”扩音器。正是因为她的背包里总能变出大家需要的物资,教工志愿者都称她的背包是“哆啦A梦的口袋”。她总是说,她没做什么,只是年纪大一点,在学校认识的人多一点,想多帮学校一点忙,她就是经管学院的刘燕萍,是教工志愿者队伍里的“大姐姐”,也是同学们心中的“刘妈妈”。



刘燕萍

在志愿者工作群里,她总是第一个“接龙报名”。在核酸检测现场,她的身影处处可见,无论是核酸试管扫码,防控知识普及,还是搬运物资,统计信息,她总是冲锋在最前线。一天下来,她至少要站立6个小时,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但她从来没有表示出疲惫,永远嘴角带笑,给人带来温暖。由于25栋核酸检测点主要面向教工家属,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行动不便且不易管理造成了第一轮核酸检测困难重重。晚上回到家,刘燕萍开始思考如何安抚大家的情绪,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她提议充分利用学校教室的多媒体资源,让大家淡忘等候时间、缓解焦虑,并且用桌椅拼凑成固定通道,提高核酸检测效率,这些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恪尽职守,一种不畏风雨的守护

等到核酸检测结束,医护人员离开后,常有一个身影留在现场打扫卫生和负责医疗垃圾的收集投放,她就是组织部的谢幸荣。作为绿色通道的辅助引导,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引导离退休老同志进行核酸检测,她总是耐心温和地为他们调出昌通码,解答他们的疑惑,安抚他们的情绪,以确保核酸检测顺利完成。



谢幸荣

3月18日,因为离退休的老同志大多数使用老年机,无法申领昌通码,她便组织11名教工志愿者,连夜为离退休老同志上门申领、打印并塑封昌通码,解决了老人使用手机不便的难题,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当听到八、九十岁的老同志对我们表达感谢时,我就感到无比幸福,一想到能在疫情防控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深感自豪。”谢幸荣在校工作十年,学校早已成了自己的家。疫情防控期间,她既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又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有时为了二者兼顾,早晨五点半就开始处理工作,晚上更是加班到深夜。“作为一名党员,又是一个组工干部,我应该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与学校师生共筑华交抗疫铜墙铁壁。”谢幸荣说。

以身作则,一份无怨无悔的付出

拿着测温枪,穿着蓝色志愿者背心,年近花甲的杨言清正站在25栋核酸检测入口为大家测量体温。23轮全员核酸检测,他的身影从未缺席。



杨言清

杨言清所在的第一组志愿小队负责布置核酸检测场地以及入口的测温,按照要求七点半需要布置好核酸检测现场,但他每次都会提早20分钟来到现场布置,“我是老同志了,不像年轻的同志还要带孩子,我多做一点也没关系。”他笑着告诉记者。核酸检测开始后,他还需要进行人员引导和测温,以及入口进入人员数量的把控,防止人员堵塞。“杨老师是一个非常坚韧的人,自疫情防控以来,他都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活动。”提及杨言清,教工志愿者总负责李雪峰赞不绝口。作为“24小时全天候”的后勤中心副主任,杨言清随时待命。在疫情防控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学校后勤保障出现突发性情况,他需要立即调配人员进行排查解决。他总是说:“做人做事,自己要先做好。”

持之以恒,一个深埋胸口的使命



秦昕

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校园,把好学校疫情防控‘第一道关’”正是因为这份使命,秦昕将吃住都搬到了办公室,每天24小时不离岗位,只为能更高效、更快速地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的突发情况。

父亲腿部骨折,两个孩子需要接送,虽然家庭事务繁忙,但自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以来,整整两个多月,秦昕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领导考虑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回家休息,他却坚持拒绝:“虽然家庭困难,但是在家人的支持下还能够正常运转。而作为校卫队队长,我有责任守护好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这是我的使命,我不能退让,不能离岗。”

他们是平凡的教工,也是了不起的战士。他们坚守在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的一线,用他们的担当与奉献书写绚丽华章。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