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5-23 11:55:33   362 阅读

原标题: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学术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展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展现为中华文明更化新生的过程,两者统一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是“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激活“资本的文明面”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范畴。能否驾驭资本,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评判不同现代化道路孰优孰劣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通过改变、调整生产关系,用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扬弃传统的资本逻辑,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化的内在性超越。

马克思的《资本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原理,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在社会化生产力与私有资本的矛盾中,资本的动力本身就包含着它的自我否定,造成资本扩张空间的相对萎缩,由此形成经济危机,导致西方现代化难以为继。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之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资本的自然属性,具有增值、竞争、扩张等特性,参与生产过程并创造财富。资本的社会属性,特指资本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引导资本的自然属性,使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与土地、技术、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相互促进,发挥资本增值、财富生产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克服资本的社会属性,化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化解资本的生产性矛盾,避免陷入资本权力化和资本形而上学的窠臼,为人类社会走出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并非线性决定论,在具体的国家形态中生产关系发挥的实际作用比生产力要复杂得多。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关系链看,生产力强调的客体性逻辑与国家强调的主体性逻辑,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主—客体性逻辑发生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采用先进国家形态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追赶和跨越式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何以可能”的基本逻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经济与政治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对立、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利用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双重属性,既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传统中国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以“大一统”为根本的政治组织原则,以政治来安顿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与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相分离不同,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经济活动从来就被定义为国家责任的内在部分,国家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己任,同时也从中获得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当然,古代社会的皇权制度使“大一统”格局难以充分展现,“家天下”压抑了“大一统”内在的“公天下”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解放了“大一统”内在的“公天下”的价值主张;能够集中力量办深入民心的大事,使国家意志始终围绕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运行;真正形成了“大一统”政治原理与“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内在一致。坚持党的领导,是对中华文明“大一统”政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为了更好驾驭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就要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优势,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也是新时代更好开展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化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为明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差异也较大,这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老百姓更好地生活,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的富强逻辑、民族的复兴逻辑、人民的幸福逻辑三者相辅相成,从根本上都服从于、服务于人民的幸福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内容。“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超越了现有文明对“人”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对“人”的理解,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前提。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的生存获得了最大解放与最高和谐,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要不断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更有意义的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另类选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周丹,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