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必经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医院临床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实践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课程由医学部开设,一附院肝胆外科每学年承担临床医学等专业200余名学生的教学实践任务。一附院肝胆外科历来有着“大先生”的优良传承,在实习环节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着力培育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社会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可信赖有温度的好医生。
教学团队共10人,在科室主任仵正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王铮的支持鼓励下,骨干教师韩亮副教授及教学团队其他成员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实践阶段,研习思政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构思典型案例,充分将思政实践融入临床实践中,通过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一重活动”,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修养提升的“两重目标”,从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思想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石”事求是:胆石疾病的诊治发展,树立创新探索的科学精神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数十年前,因缺乏合适的辅助检查手段,胆石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当患者出现典型的“Murphy氏”体征时,临床医生才更有把握进行诊断。而该诊断过程中患者承担着巨大痛苦,相当部分患者手术时已出现胆囊化脓或者坏疽,手术过程中很可能导致患者腹腔感染或者胆道损伤。随着物理学超声波科技的发展,尤其是B型超声应用于临床检查,医生能够在患者出现轻微腹部症状时进行胆石症的诊断并及时进行外科手术,使患者免受巨大痛苦,也降低了手术风险。当下,超声技术、X线断层影像、磁共振断层影像和三维合成影像等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生有了更多武器对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进行准确诊断,并在患者出现症状前进行外科干预。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三维合成影像学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外科疾病诊疗的便利化。在临床实践实习中,教学团队通过为学生讲解胆石症的诊断历程,鼓励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临床工作和疾病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积极改善临床诊疗技术,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大刀”“小刀”:微创外科的技术革命,培育疾患为本的人文素养
临床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外科是通过手术及相关操作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治疗疾病的科学。传统的外科手术,如肝脏、胰腺、肠道手术均需通过在腹部建立较长切口才能进行外科操作,俗称开“大刀”。其优点是医生感触器官,操作方便,缺点是手术结束后,患者会存留较长的伤口,术后切口疼痛剧烈、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因此,患者往往畏惧开刀,畏惧手术。
临床医生本着减轻患者手术痛苦的初衷,借助冷光源科技、成像技术、高新材料的发展,开启了微创外科时代,即开“小刀”,“打孔”做手术。其优点是患者身体伤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院早,缺点是外科医生的操作难度增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操作训练和培训。
教学团队在介绍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强调外科医生从“大刀”到“小刀”的转变,是本着为患者服务、以患者健康为重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以患者利益为本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医病”“医人”:敬畏生命的理念传承,引导大医大爱的价值塑造
医生诊疗的过程,不只是“医病”的过程,更是“医人”的过程。患者是疾病的生命载体,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医生和患者是“统一战线”上的战士,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医患矛盾”的本质是“医患与疾病之间的矛盾”。教学团队将这一“矛盾”的辩证关系准确地融入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为医学生做好进入职业生涯之前重要的思想铺垫。
“治病救人”的目的是“救人”。临床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和决策时,永远是将救治病人作为立足点,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职业的敬畏。所以,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总是带着“关爱”、带着“温度”去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这才是医生真正的价值体现。教学团队在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人情感的塑造,更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科学。肝胆外科教学团队在外科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将立德树人融于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医学生个人职业修养有机结合,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一击两鸣”,达成了“精医修身”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