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研速递|复旦上医4月科研成果一览

来源:复旦大学  2022-05-18 09:15:28   474 阅读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快来一起看看2022年4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2.04 主要科研成果

陈飞课题组揭示转录调控因子PAF1的分子调控机制

4月1日,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RNA polymerase II pausing and elongation progression by PAF1”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PAF1对转录过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同时探究了PAF1对表观遗传修饰和转录调控之间的关系。



王明伟团队总结B1类GPCR信号转导的结构基础

日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明伟课题组应邀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iPS)发表长篇综述(封面论文),对B1类GPCR信号转导的结构生物学基础进进行系统梳理,介绍了该家族的结构特征,分析了配体识别和受体激活机制的共性与特性,并对合理化药物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文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受体结构的下游信号调控机制,包括近期报道的剪接变异体调控和受体二聚化调控。作者还对解决该研究领域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了展望。



王红艳/公晓红团队揭示自闭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

4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团队/生命科学学院公晓红副教授在Nature旗下精神疾病领域国际学术期刊 Molecular Psychiatry 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 recurrent SHANK1 mutation implicated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uses autistic-like core behaviors in mice via downregulation of mGluR1-IP3R1-calcium signaling的文章。该研究通过遗传改造的小鼠模型解析病源性突变的致病效应,揭示了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不仅揭示了mGluR1-IP3R1-calcium信号通路在孤独症的致病机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为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而且,Shank1 R882H-KI小鼠遗传与核心症状的精确对应关系,为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同时,这一人源致病性点突变小鼠模型的疾病表型充分阐明了Shank1基因是重要的孤独症致病基因。



樊嘉院士团队与朱棣课题组合作研究提出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4月12日,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 Cancer Discovery 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药学院朱棣课题组合作的最新药理学研究成果“干扰素α改善糖代谢和免疫微环境”,该研究开展了干扰素α和PD-1抗体联用的药理学机制研究,为肝细胞癌(HCC)的治疗提出了一种提高抗PD-1抗体疗效的联合治疗新策略。



姜世勃和陆路主编的英文专著 Virus Entry Inhibitors (病毒入侵抑制剂)在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4月13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陆路团队在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题为 Virus Entry Inhibitors – Stopping the Enemy at the Gate (病毒入侵抑制剂 – 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英文专著。该专著重点介绍了基于小分子、多肽和蛋白的病毒入侵抑制剂前沿发展,涵盖HIV、HeV、RSV、EBOV、HCoV、HBV、HCV、HDV、HPV、黄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的病毒入侵抑制剂。由于SARS-CoV、SARS-CoV-2、EBOV、ZIKV、HeV 和 NiV等病毒可引起高致病性传染病,所以针对这些病毒的入侵抑制剂对相应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该书将为病毒学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以及制药公司的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余发星课题组报道Hippo信号通路核心调控机制及肿瘤靶向治疗新策略

4月15日,生物医学研究院余发星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WWC蛋白介导Hippo信号抑制肿瘤发生》(WWC proteins mediate LATS1/2 activation by Hippo kinases and imply a tumor suppression strate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WWC蛋白家族(WWC1/2/3)在MST1/2激活LATS/2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及分子机制,并基于此机制开发了SuperHippo迷你基因,后者能够特异性激活LATS1/2并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发生。



丁玉强课题组发现抑癌基因PTEN参与痒觉信息的传递

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和行为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已发现多种致痒剂可直接激活痒相关的神经末稍产生痒相关的神经冲动,经由背根神经节(DRG)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通过脊髓神经元的中继后向上传递至丘脑等脑区最终产生痒觉感受。实验动物科学部丁玉强教授课题组4月16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的论文“The role of PTEN in primary sensory neurons in processing itch and thermal information in mice”发现,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PTEN 分子调节痒觉传递,揭示了抑癌分子PTEN在神经系统中的又一重要功能。



葛均波院士和孙爱军研究团队发现胞葬作用在心脏伤口愈合起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孙爱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心肌梗死后凋亡心肌细胞清除降解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心脏原位巨噬细胞来源的Legumain通过促进心肌梗死后凋亡心肌细胞的清除和降解来改善心脏修复“(Cardiac Resident Macrophage-derived Legumain Improves Cardiac Repair via Promoting Clearance and Degradation of Apoptotic Cardiomyocyt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为题,于2022年4月18日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



叶定伟教授团队携手丁琛、赵健元团队绘制国人肾透明细胞癌蛋白质基因图谱

我国是肾癌大国,其中40%的肾癌患者在初诊或随访过程中出现远处转移,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遗传异质性高、缺乏精准有效治疗靶点是肾癌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团队携手复旦表型研究院丁琛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赵健元教授团队成功绘制出国人肾透明细胞癌蛋白质基因图谱,并根据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分子分型,为透明肾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理论依据。该项成果“A proteogenomic analysis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于4月1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应天雷/吴艳玲/丁澦合作开发针对实体瘤的新一代全人源纳米抗体偶联药物

近日,来自基础医学院的应天雷、吴艳玲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丁澦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稳定性高、分布快、肿瘤穿透性强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偶联药物(Fully human single-domain antibody-drug conjugate,UdADC),并在肿瘤类器官、肿瘤微球及小鼠肿瘤模型中均证实了该类新型药物相比传统抗体偶联药物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在Cell出版集团旗下杂志 Molecular Therapy 发表,题为“A highly stable human single-domain antibody-drug conjugate exhibits superior penetration and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王璐在超分辨成像荧光探针领域取得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王璐课题组与湖南大学袁林课题组在新式超分辨成像荧光探针领域取得进展。研究项目协同TICT作用抑制策略和不对称染料策略,可同时改进染料亮度、光稳定性以及Stokes位移以用于STED超分辨荧光成像。相关成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权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陈曦子、徐彦辉、陈飞团队合作发现并揭示新的转录起始检查点——RPAP2负调控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

4月26日,生物医学研究院陈曦子、徐彦辉、陈飞团队合作在 Cell Report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PAP2 regulates a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checkpoint by inhibiting assembly of pre-initiation complex”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个与Pol II紧密相互作用的蛋白 —— RNA聚合酶II相关蛋白(RNA polymerase II-associated protein 2,RPAP2),解析人源RPAP2-Pol II的高分辨结构,结合结构和生化分析,揭示了RPAP2抑制基因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