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教学研讨会

来源:上海体育学院  2022-05-16 11:43:35   246 阅读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5月11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组承办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教学研讨会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出席研讨会并致欢迎辞。



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辽宁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和《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精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李崟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与师生亲切交谈,并对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来看待来理解,切实把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

李崟指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要坚持在“新”上下功夫,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要坚持在“实”字上下功夫,拿出切实举措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创造实实在在的条件和保障;三是要在“优”字上下功夫,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主任张智副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解读。他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基本情况,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最新精神,并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这一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政课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我们党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高度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充分信任,指明了我们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把握好社会问题呈现的向度,把握好西方理论引介的角度,把握好案例故事使用的精度,把握好教学话语转换的幅度,把握好信息技术融合的准度,把握好社会实践教学的深度,把握好教师教学演绎的尺度,把握好学生课堂互动的程度。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课教指委委员杜仕菊教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课教指委委员杨娜教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喜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速继明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主持。

杜仕菊教授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是近几年思政课教学的一直关注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需要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这两个基本前提,这两个前提都强调既要注重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守正创新”,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四个方面推进话语创新,并且要处理好文本与教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等关系。

杨娜教授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多重话语空间的出现,引发了师生对课堂教学价值、目标等教学因素的分歧,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意义的危机与困境。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做好共同议题设置、有效的话语转换、制造同意和话语间的融合四个环节上推动话语供给,是应对思政课程话语意义危机的有效之举。

王喜满教授认为,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面临国际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教学主体变化、教学技术变革等诸多挑战,在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和中介维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坚持党的领导、立足教育主体,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立足教育客体,满足客体全面发展需求、立足教育中介,创新教学话语传播途径等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速继明教授认为,要在“把道理讲透、讲深、讲活”的统一中提升育人水平。“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运用扎实的学术研究讲透道理、直面问题讲深道理、善用故事讲活道理,是思政课提升育人效果和水平的重要抓手。

主题发言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汝伟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焕副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则文博士、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一级教师孙晓娟老师分别发言,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晓英教授作会议点评。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体育学院高教研究室杨琼研究员主持。

高汝伟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不仅意味着思政课堂新样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维、观念、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涉及应然、实然与可行三个方面,它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解决教学痛点的需要、是精准对外传播的需要。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还存在机械复述教材内容、理论性特点彰显不够和学科理论的严肃性和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做好学科知识整合、增强教学话语的针对性,着眼科学理论传播、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聚焦教学改革实践,增强教学话语的引领力,是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

王芳教授认为,要从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宣传工作中汲取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智慧。从内容上看,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必须以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和内在需求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前提,而不是简单迎合学生网络话语的生造词汇。从状态上看,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有强烈的造势意识,而不是消极被动。从目的上看,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不应满足于上好思政课程,而在于铸魂育人,造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马焕副教授认为,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模式在话语表达权、话语传播权和话语主导权这三个环节,面临着“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带来的双重困境,思政课传统的“宏观叙事”和“大道理”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和表达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要提炼思政课教材中的标识性概念,建构知识结构;改进和提升思政课话语的叙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话语体系的思想性、解释力,强化价值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要转变教学设计理念,创新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建构“文化-思想-知识”讲述模式。

袁则文博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强调思政课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话语创新成为近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任务。推进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必须坚持以目标导向为牵引、以认知演化逻辑为遵循。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意在增强政治认同的主要目标和从感性-知性-感性的认知演进逻辑,吸引-说服-共鸣成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要求,强调以形(式)引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必须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通俗化、学理化、时代化、关联化。

孙晓娟老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依托,比较了同一课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不同阐释方式。她认为,初中阶段的思政课,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必须坚持螺旋上升原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提升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顾晓英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总书记不久前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昨天寄语广大青年团员,此次会议恰逢其时,很有必要。五位专家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问题、影响元素、话语体系创新方式、学生认知规律等多个角度,对思政课教学话语、话语本身作了很有启发性的研究。要从思政课的目标承载思考思政课话语的任务:培根固本、铸魂育人,提质增效、引领方向,解疑释惑、析理明道。思政课面临的形势要求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好、实施好教学话语,需要老师跳出自己的课程小课堂,关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课程思政云课堂。为此,一是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道理讲清楚;二是要拓宽学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整合多学科话语为思政课服务,把道理将深讲透讲活;三是要注重方法训练,通过原著选读、文本分析,讲清楚文本话语背后的考量;四是强化养成思维,教师达到古今通、中西通、文理通,才能生动、深入、具体,要纵横比较,才能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在主题发言第二阶段,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教授、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焦凤梅副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道雷副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龙副教授和高峰副教授先后发言。《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执行编辑朱国栋副编审作会议点评。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会岩副教授主持该阶段议程。

张晓明教授认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要切实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就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体现在新阶段上就是造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新人;体现在理念上,就是创新思政课形式和内容,协调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之间关系,开放办思政课,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人民满意的思政课人民一起办、人民一起办的思政课人民一起共享的要求;体现在格局上,纵向大中小、本硕博一体化,横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软实力,在内外循环上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宏伟目标;体现在高质量上,就是统筹总体安全与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迈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焦凤梅副教授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作了探讨,她认为,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善用“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应围绕两个基本维度展开,一是带学生去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二是引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进思政小课堂。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循环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三方面问题,一是深入理解“大思政课”,不应过度泛化其范围,二是要着重做好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课程资源的转化,三是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思政课实践内容、方法、载体接地气、有温度、有厚度,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实现铸魂育人。

宋道雷副教授以疫情防控中的城市基层治理为例,探讨了“用学术讲思政课”的理念与方法。他认为,学术研究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根基,离开学术讲思政课,不仅会使学术“宣传化”,而且会使思政课“鸡汤化”,学术研究与思政课教学是里与表的问题。上海3月份以来的疫情防控,一方面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为我们探索用学术语言讲思政课提供了重要机会。所以,在涉及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中国的疫情防控方面的教学时,我们亟需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真实的一手材料,客观公正的呈现疫情防控的真实世界和学术研究的理性思考。

张晓龙副教授认为,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抓手。通过分析和反思《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不畅,教学话语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不能很好契合大学生接受特点,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从构建学科共情、以史载情论理、对比彰显认同、聚焦热点专题、注重话语艺术、拓展话语空间等六个方面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可能路径。

高峰副教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特征与教材和教学话语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课程对象的针对性、课程形式的综合性”等特征,导致形势与政策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内在矛盾。在教材话语体系方面,表现出“教材话语体系时效性滞后、规范性不足、影响力不高”的特点;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话语中易出现“话语的迎合、话语的回避、话语的机械”等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话语的媚俗化、空洞化、呆板化。《形势与政策》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要从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话语空间、培育高认同的课程教师话语身份、提供有实效的课堂教学话语供给等方面推进。

朱国栋副编审在点评中认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因此,讲好思政课,就是要讲好道理,实现以道启智、以理服人。要通过学术话语讲好道理。研究道理是学术的志业。思政课讲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理,党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人成长发展的大道理,用学术的话语深入地析道究理,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满足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内在需要。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话语讲好道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指导实践,因此要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讲好道理。要在“大思政课”中讲好道理。思政课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使社会生活融入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因此既要在思政小课堂中讲好道理,又要通过社会大课堂讲好道理。

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对大会作了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在各位专家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预期效果,会议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会议体现精神引领、话题聚焦、视角多元,各位专家学者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基础上,聚焦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这一会议主题,从形势与问题、教师与学生、话语与权力、思想与理论、知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视角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二是会议研讨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反映前沿,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议题作了深入思考与研究,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反映了当前关于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前沿;三是视野开阔、学科交融、成果丰富,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分析研究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在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中产生了高质量的会议成果,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应用。通过交流研讨,让我们在存在疑惑的问题上豁然开朗,在认识浅显的问题上理解深刻,在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新意频出。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握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切实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