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得主:获奖是对未来的鞭策

来源:南开大学官网  2022-04-29 09:12:39   223 阅读


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比赛现场

她是新鲜出炉的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项目团队队长,斩获过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曾获“国家奖学金”、南开大学最高奖“周恩来奖学金”及多项校级荣誉,是天津市高校“优秀学生干部”,也是南开大学“优秀兼职辅导员”,她就是经济学院经济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皓月。

学习经济结缘于兴趣

“现在回想起来,选择经济学这个专业,好像最开始源于对它的‘挺感兴趣’。”张皓月乐呵地说道。



她回忆,在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堂上,就觉得《经济生活》那册特别有意思。后来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到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中国的声音还是相对较弱,国家需要大量的经济学人才从事经济学研究,“听到这句话,当时心里面真的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我想要去了解这门学科。”

2016年高考,张皓月取得了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文科第一名、甘肃省文科第58名的好成绩。带着政治老师不经意播撒的那颗“种子”,这名土生土长的甘肃女孩儿毅然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决定。

“我是先确定专业,再确定学校的。经济学,是我的绝对首选。南开,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经济学,拼在一起,它让我心动了。”就这样,从西北大地到渤海之滨,张皓月开启了充实的大学生活。

与自己“和解”的小诀窍:相信坚持的力量

刚来到校园,以前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张皓月发现,自己似乎只能排个中等,“南开优秀的同学太多了,尤其我们经济专业,真的太‘卷’了。”

这样的认知让张皓月的心里产生了些许落差,为了尽快与自己“和解”,她认真反思与总结,最后得出答案:老老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付出。

从大一到现在,张皓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泡自习室,节假日也经常在二主楼、图书馆看到她的身影。除此之外,一年365天,张皓月基本每天坚持6点多起床,晚上12点前睡觉,这样规律的作息,让她被同学“吐槽”过上了老年人的生活。“这其实是受到了我妈妈的影响,从小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大学第四年,张皓月以综合排名第12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攻读产业经济学硕士。“我真的不是学霸,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南开本科生,能力也一般,可以保送成功,可能就是自己花的时间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张皓月认真分析道。

在准备“挑战杯”比赛过程中,有时好几项重要的事情撞到了一起,面对多重压力,张皓月坦言乐在其中,选择提高效率、“加班”完成。在她看来,“既然选择做这一切,就是为了使自己有所收获与成长。任务的密集,可以帮助培养多线工作、应对压力、时间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选择逃避或者敷衍,便失去了这个选择本身的意义。”

张皓月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本次她所在“挑战杯”特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老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景宇这样评价她,“张皓月做事认真不浮躁,有着一股对她这个年龄来说非常难能可贵的坚定和执着。对于已经认准的事她很少动摇,即使是遭遇了困难和挫折,或者并没有看到那些功利化的回报和收益,她都能义无反顾地做下去,直到完成。”

据了解,“挑战杯”这类创新创业比赛,需要参赛团队有成果的应用,得到相关方的采纳。张皓月团队进行的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最直接的采纳方为政府。

为了争取得到政府采纳报告,张皓月主动通过政府网站分别给4个省投递了建议信。当时周边的同学都觉得不太可能,认为这些建议信大概率会石沉大海,但没想到,浙江省人民政府很快给了团队回复。张皓月高兴地说道,“父母常常鼓励我,‘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坚持和勇于尝试,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良师为伴 益友同行

张皓月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南开园的种种际遇塑造了现在的她。因此,她非常感谢南开为她提供的平台,帮助她结识了诸多的良师益友,带她拓展了青春的多种可能。对六年以来所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她始终心怀感恩:“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可敬的、可爱的人,他们的帮助、支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回忆起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时光,非常感激他们来到我的生活中,陪我度过人生的某个阶段。”



张皓月与导师孙景宇合影

孙景宇是张皓月大一时《中国经济概论》课程的老师,张皓月对他的授课风格印象深刻。“在孙老师的课堂,他总是把经济学理论的严密逻辑与自己的幽默风格巧妙结合。一方面让同学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领略经济学逻辑性、思辨性的魅力,另一方面又不会使大家觉得枯燥艰深。也正是因为孙老师的这门课,我再一次坚定了在经济学方向上继续求知求索的信心和意志。”

于是,在大二学年,她结合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计划以及经济学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联系并跟随孙景宇老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研究项目。6年时间里,团队在孙老师的带领下,连续4年针对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商户实地开展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并形成对营商环境优化成体系的研究。

“在这过程中,真的非常感谢孙老师,不论是学术方面的难题还是思想或人生规划方面的困惑,孙老师总会非常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几年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跟着孙老师‘做学问’,更是在跟着老师学习‘做人’。”

对张皓月而言,坚持是她从孙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孙老师可以连续4年进行追踪性、长时段的实地调研;比赛多次延期,老师从不松懈,与我们一起持续性地优化项目内容;面对科研,他坚守初心,严谨认真,从不放弃自己内心的原则……”这样的恒心与品质,张皓月一直铭记在心。



张皓月与研究生室友合影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张皓月邂逅了一段新的友谊。她们无话不谈、彼此鼓励,在学业和生活中收获成长。

室友小石在张皓月眼中是一个能力很强很优秀的女孩子,但也许“优秀的人也常常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小石便常常把“菜并快乐着”挂在嘴边。在她的身上,张皓月看到了对学术求真探索的纯粹热爱,学会了接受自己的局限,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完善,享受这个过程。

在张皓月钻牛角尖、“emo”时,室友小吴总能很快地意识到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她们这里,我收获了很多真挚的温暖和善意,这是我研究生期间非常美好的一份体验。”张皓月感动地说道。

生活是一个“种瓜得豆”的过程

大三下学期,张皓月成为了经济学院团委办公室的一名兼职辅导员。谈及原因,她坦然地说道,“一开始是觉得自己在学生工作方面存在短板,想补一补简历,为就业做一些准备。”

从2019年至今,3年多的学生工作让张皓月成长迅速。在这过程中,她学会了怎样与老师同学高效合理地沟通,更培养了自身换位思考的能力。“做学生工作之前,我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和自己转,开始做兼职辅导员之后,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也更多地发现了自身的局限。”



这段经历给了张皓月一个启示:“生活是一个‘种瓜得豆’的过程,我们做某件事的初衷,可能跟最后通过这件事所得到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过程很重要。”

像这样“意外”的经历与体验,张皓月在“挑战杯”比赛里收获了不少。

她介绍,参加比赛最初只是想多增加一种经历、开阔自己的眼界,“‘挑战杯’是科研领域很重要的一项赛事,既然有机会也有精力参与,为什么不去体验一次呢?”在比赛过程中,她学着克服惰性、怯意,习惯与比赛延期等各种不确定性共处,培养积极心态。从焦虑到逐渐适应,“我慢慢地开始认为,万事皆是好事。从每一段经历中都能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收获思考和成长,这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的变化吧。”

对于此次获奖,张皓月心态坦然而从容。“比起对于过去的肯定,‘挑战杯’更多地意味着对未来的鞭策。”

“生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这句话张皓月非常认同,“我们似乎总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某种螺旋式上升。人生有多种可能,尤其是到了南开之后,发现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多元,有着许多可选择的发展路径。”

从2016到2022,张皓月的故事还在继续,面对未来,她只想学以致用,面对挑战与机遇,她坦言,“我会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我想去试一试自己的上限在哪,想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