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校友座谈会在丙所会议室召开,会议围绕研究生培养工作展开交流讨论,听取校友意见建议。校长王希勤、副校长杨斌、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出席会议,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主持会议。
王希勤讲话
王希勤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校友重返母校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果,并就校友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王希勤表示,自2014年启动综合改革以来,学校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在校友工作、地方合作、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与各类关系群体的联结。清华园是校友的精神家园,各行各业的校友始终关注、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听取校友的意见建议、回应校友的关切诉求,对于调整学校相关工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校友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在广泛听取宝贵建议的同时向校友传达学校声音,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王希勤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目前我国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学术界和产业界发展需要的关系应作调整,清华要发挥旗帜标杆作用。希望各位校友为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言献策,学校将在认真研究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和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作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最后,王希勤感谢本次座谈会各位校友提出的宝贵建议。他表示,学校将会结合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校友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谷林、隋晓峰、王昊、祝守宇(从左至右)发言
交流讨论环节,校友们纷纷畅所欲言,踊跃地为学校研究生培养建言献策。材料系1998级校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谷林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享了对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并建议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感性教育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工程力学系1998级校友、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隋晓峰分享了对研究生分层教育模式的思考,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就专业培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建议。热能系1996级校友、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主任王昊认为,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制度层面提升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自由度。自动化系1988级校友、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公司副总经理祝守宇建议学校给予年轻校友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并建议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进行要素整合,在重大产业方面作出领先和突破性的贡献。
孙晓明、马冬昕、杜万里、丑赛、张俊英(从左至右)发言
化学系1995级校友、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孙晓明建议,学校可以充分调动校友资源开设面向应用的课程,推动学科交叉培养,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化学系2008级校友、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马冬昕建议学校加强对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和仪器设备专业培训,培养学生科研技能和专业精神。汽车系2002级校友、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处长杜万里认为研究生培养应聚焦“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技术经济领域人才和胸怀“国之大者”的人才。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级校友、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丑赛就医学人才的培养定位、学科规划与课程设计等具体方面提出了建议,并分享了对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材料系1999级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俊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观察调研,分享了对研究生学习现状、科研兴趣、导学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思考。
王新河、黄佳琦、罗杭、徐涛、耿晓婧、袁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物理系2008级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工艺与装备系主任王新河,化工系2003级校友、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长聘教授黄佳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校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罗杭,新闻学院2002级校友、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涛,水利系2000级校友、北京市密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耿晓婧,汽车系2001级校友、中国融通人工智能中心筹备组组长袁星分别从促进学科交叉理工融合、建立大科学集聚平台、通过课程设计提升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瞄准国家中长期战略需求进行科研部署等方面交流看法、贡献智慧。
座谈会现场
校友总会、研究生院、研工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