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云南大学承办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

来源:云南大学  2019-12-05 09:11:06   1131 阅读


2019年11月28-30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云南大学和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承办的 “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在云南大学召开。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云南省科协副主席向云、云南大学副校长赵琦华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云南省生态学学会,云南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的科普专家,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大、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师大、沈阳农大、海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南昌大学、南京林大、台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及媒体代表、民间自然环境教育人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中小学等共计3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讲坛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研究员、复旦大学和南昌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著名灵长类研究专家龙勇诚分别作了“生态文明与科学传播”、“生态文明时代的科普之路:生态学家的历史担当与智慧”和“滇金丝猴的故事”等特邀报告。

赵琦华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特别是生态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科普工作者的肩上,呼吁所有的生态学工作者一起努力,携起手来,研究生态学理论,解决生态学问题,转化生态学成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郭传杰研究员强调,生态文明相比于其他文明体系,更离不开科学传播。因为生态文明中包含更丰富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等成分,同时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利益调整,需要通过科学传播,取得全社会公民的知情、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让生态文明的各项建设行动真正取得成效。

陈家宽教授回顾了科学普及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论述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科普教育的新特点,并以南昌大学流域生态所为例,介绍了科研与科普如何实现双赢。陈家宽教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四个问题,呼吁全国的生态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两翼,科研可以提升科普的水平,科普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龙勇诚认为科普工作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科普工作的质量将直接该学科的社会基础是否牢固。

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专门设立的生态科普论坛是生态文明大讲坛的一部分,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学科普专家围绕“生态文明与科学传播”的会议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共商、共行生态文明科学理念传播。

活动举行期间,大讲坛还特意为昆明市的中小学生们安排了10个分会场,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耿宇鹏教授联络协调了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多位科普专家,分头进入云大附属会展学校、明通小学、昆明三中、昆明十二中、昆明一中金岸小学、师大附小、官渡五中、官渡西冲小学等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科普专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精彩报告,让小听众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之奇、之忧、之思,各个会场气氛活跃、精彩不断。很多中小学在会后都进行了新闻报导。

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云南大学基于习近平提出的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云南大学共同策划的大型的、贴近公众的科普公益性活动,共同打造了一场科普盛宴。此次会议的召开,将会极大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有效传播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供稿

(编辑:李哲)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