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日,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共计150项申报成果荣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院耿涌教授的“全球循环经济路径研究”荣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该研究是耿涌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教授Joseph Sarkis、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Raimund Bleischwitz提出的循环经济全球化政策建议下的重要成果(英文题名“How to globalize the circular economy”),曾于2019年1月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
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弃物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失控、水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预计2050年全球资源需求将翻番。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得以实践,但各国循环经济项目都是基于各国自身情况发展,相关政策制定也是基于本国国情而缺乏全球化考虑,跨国之间的循环经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造成全球产业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仅6%,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循环经济突破各国地域的局限,开展全球化的紧密合作。因此,各国政府急需开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通过对全球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全球化。
三位教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指出,随着可持续材料、新市场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多数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方案有利于节约材料和能源并减少废弃物和碳排放,例如以铝业为代表的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在全球尺度进行物质流管理,提高其循环效率。但是,碎片化的循环经济举措和循环经济网络还相对单薄,关于物质存量、流量和产业生产成本、效率的精确、可追踪的安全数据仍非常稀少,国际化的循环经济整合发展方案亦相对缺乏。这些都会限制循环经济效益提升,阻碍循环经济项目实施和政策优化。
全球铝循环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全球化策略,鼓励构建包含物质、水、能源等资源流量和存量的全球数据库以管控资源利用情况,倡导建立全球化的循环经济知识共享平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国际联盟,积极开发循环经济绩效测量、报告、核算标准和未来产品的循环化标准,并呼吁国际政策制定者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多种途径来强化规则、解决争端、制定标准。该成果为推进循环经济全球化、制定可持续资源管理的国际协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数个基金(71690241;71810107001;71325006)的联合资助。
成果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017-z?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耿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评估特优获得者,生态环境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废物管理专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及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在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350多篇SCI/SSCI检索文章,Web of Science引用17971,H-index74,高被引论文48篇,热点论文4篇。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类科研奖项8项。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