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一众花滑名将联袂献演。表演赛中场的惊喜环节——光影表演,以冰面为屏,艺术与科技交相辉映,这是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滑表演赛中场冰面投影项目负责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吴琼带领团队打造的冰上视听盛宴。
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滑表演赛光影表演
“我们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设计创作感觉很兴奋,并早早确定了作品的目标:要基于3DAT技术形成花滑运动表现的创新形式,让观众可以体验到花滑运动的魅力,感受科技赋能的时尚;运用中国文化的元素,构建出国际化的语言,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一场冰面上的视听盛宴”,吴琼这样描述。
奥运会是体育和文化的盛会,运用文化和科技的手段,形成冬奥文化展示的创新一直是北京冬奥组委的重要目标。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提出从艺术与科技入手,这个方向与英特尔公司的冬奥项目团队一拍即合。2021年7月,经过3个多月的碰撞、讨论和迭代,最终确定将冰面投影的形式应用于冬奥最具看点的赛事之一“花滑表演赛”,并将之作为体育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项目,力争进入国际奥委会的表演赛节目单进行全球直播。
冬奥组委对节目给出的呈现要求是:一是要配合花滑表演赛的主题,服务于现场氛围的营造;二是要创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目标确定后,吴琼邀请了同在信息艺术设计系的王之纲教授,软件学院刘世霞副教授,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李子晋副教授共同组建团队。光影表演中运动员三维模型的动作和轨迹获取主要来自英特尔公司的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3DAT),该技术使用较少数量的标准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可以为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提供切实有用的技术支持。艺术和科技整合创新是团队努力的方向,基于3DAT技术,吴琼带领的清华团队借助可视化的分析,发挥艺术创作的能动性,完成对花滑运动的创新的形式表达,让大众感受到花滑的魅力,感受用科技所赋予的新时尚。
解析动作姿态,计算形成花滑轨迹
“这些数据解析后的动作姿态,计算形成的花滑轨迹,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我们把这些姿态和轨迹用点和线重新呈现出来,形成运动员的视觉增强,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花滑运动的力量、速度和艺术感”,在谈及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点时,吴琼总结。
情节设定
这是一个极具叙事性的表达,有着连贯而完整的情节设定。在设计团队的畅想中,漂浮的雪花光影营造了一个花滑女运动员形象,从空灵唯美的质感转入浪漫震撼的雪花舞台,运动轨迹形成的彩带跟随女运动员进入山水之间,另一位通过计算生成的男运动员与之共舞,携手拉开万花筒世界的精彩帷幕…… “花滑运动之美”“科技运用之智”和“中国文化之趣”糅合展现,唯美大气,异彩纷呈。雪花作为贯穿始终的视觉创意元素,冰面是承载一切可能性的特殊画布,震撼的3D裸眼效果,情绪递进表达,呈现艺科融合的前沿成果,传递让世界相知相融的和谐道义。
创新处理万花筒
至于万花筒,也经过了一定的创新处理,不同于传统的对称式构图,光影表演中的万花筒掀移翻飞,层叠渐变,最后定版的画面,使用具有中国文化象征的窗花把赛场转变成向全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冰面上原有的冬奥标志自然呈现……
视觉设计
整个视觉设计中蕴含了许多精妙的细节,青花瓷、敦煌图案、中国结、长城、瑞虎、牡丹花、五环、橄榄枝、彩带、地球、雪花……每一帧都经过了多次研讨与修改,在后续的多媒体传播环境下,不论怎么截取画面,都能看到“藏”着的新东西。
影棚
为了更好地呈现万花筒中冰面复杂多变的光影效果,设计上采取了实拍和三维制作结合的方式,团队在北京的郊区租了影棚,排除困难制造了一块真冰面,布置好环境,并邀请演员做出动作,“以保证最终的表现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美得丰富而真实。”
回忆起项目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吴琼认为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团队协作。这个项目涉及多个团队:计算、可视化、音乐、设计、三维制作、影视拍摄。不同战线上的成员都有自己的表达语言和看重角度,交叉团队在并行式的合作中尤其强调对目标理解的精准。吴琼总结,“解决的方式第一当然是沟通,第二就是找到合作的交叉点。找到大家都能理解的,直观的形式去表达。拥有一致的目标与理念,团队同向并行,互为助力,走向最终的拟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