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入选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2022-04-14 11:23:24   373 阅读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经科研处组织申报,教育部推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通过评审认定,成功入选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央美院是名单中唯一一所有机构入选的高等美术院校,这也是学校首次获此殊荣。

此次申报,全国共计800家单位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教育部部属高校9个,在京高校29个,艺术类高校2个。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于2008年落成开放,并于2010年底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美术馆致力于以全新的视野向社会公众呈现人类的艺术文明,与各界分享时代文化,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及世界美术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开馆数十年间,积极开展包括展览、出版、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线上学习中心等类型各异的活动,在宣传介绍文化艺术领域的经典成果和最新动态的同时,尝试让公众在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中获取对文化和文明的共鸣,尽力发挥美术馆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公众审美水平的积极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向社会的美育教育和科普服务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线上智识学习中心。



安尼施·卡普尔的装置作品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展览中的观众互动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现场



“大美之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与美育影响”展览现场


“刻木镌史:彦涵革命木刻文献展”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书画展示现场

展览展示部分:美术馆每年策划20余个传播经典艺术、探索新艺术动向的各类型展览,“教学创作展”“藏品研究展”“国际交流展”“近现代名家展”“学术品牌站”五个不同类型的展览各有侧重,受众多样,包括“毕业季”“大美之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与美育影响”“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内的多个展览荣获了各界好评。美术馆在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特别注重从文字阐释、互动技术、展陈设计、普及宣传等方面,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美学意义进行多向度的展示,一方面为学院师生的创作实践和史论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欣赏艺术、走进艺术,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取艺术的知识、获悉艺术的未来。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的观众互动现场


“后生命: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展出作品


“安尼施·卡普尔”展览现场



“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的海报之一



“探秘艺术家的‘生产’”工作坊现场


“想象的翅翼——再续达·芬奇的建造思维”公教活动

公共教育部分:面向不同的公众类型,美术馆每年举办百余场教育活动,包含针对美术馆展览的推广传播活动,以及针对科普教育和社会美育的艺术讲座、少儿工坊、创客活动等。活动中时常讨论关于艺术与文化的关键问题,尝试启发公众思考艺术未来发展的多元面貌和可能。如在“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中,邀请过多位国内外在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对科学文化的诸多层面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包括天文、力学、自动化、微生物、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新材料、密码编辑、基因编组、地质勘探、技术史等领域的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目的在于激发公众了解艺术科学交融中的创造之光,并为艺术的理解提供了宽广的人文背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上的线上智识学术中心

线上智识学术中心部分:这是美术馆在吸纳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艺术科普理念后,于2017年创建的一种新的美术馆知识传播方式。其特点在于,不局限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以艺术世界为关注点,以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和推动美术馆发展为核心。通过拍摄美术馆内的展览活动、藏品研究,以及国内外艺术领域的艺术研究、艺术思想的纪录片,为公众提供在线上细读展览、精研作品、了解艺术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服务。目前美术馆已拍摄180余部纪录片,在美术馆官方网站免费公开。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智识学术中心为美术馆的科普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外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展厅

在下一步工作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围绕科普教育的展览活动制定具体规划,展示和传播与时俱进的艺术科技作品与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就艺术通识、科技艺术、体美融合等话题策划系列活动,并通过在公共空间设置科普教育角等形式向社会推介学院和行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充满想象力的实验。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五年认定一批,主要是指由科技、教育、文化、 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基地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为目标,旨在组织、鼓励各类机构参与科普活动,按照新发展阶段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依托各地域和各领域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资源要素,通过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全社会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