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学院一直是高考“调剂生”的热门去处,存在着入学初期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学院转出率较高的困境。
但近年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升造空间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学院学生平均升学率从2017年的54%提升至2021年的74%。
学生就业工作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推进新医科建设的过程中,促进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学生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教育培养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升学率也逐年攀升。
据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俊玲介绍,2020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73人,其中升学44人,占比60%;2021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87人,其中升学64人,占比74%。每年都有多名同学进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伦敦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
重视课堂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2016年,刚刚担任教学副院长的王俊玲和专任教师们进行了一次座谈讨论,座谈中部分老师反映了一个严肃问题:毕业班学生到课率极低,且越接近考研到课率越低,“最严重的时候一节课甚至只有五个同学在上课。”
同时,在学院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调研中,学生们却却普遍反映,大五上学期才进行专业课学习,很多同学12月又要考研,此时核心专业课却仍未结课,学生们对于可能考察到的核心知识也尚未有系统的掌握,同时缺乏集中的复习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考研成绩。“学生上课与考研时间的冲突、专业课学习时间滞后于考研时间等教学问题日益突出,一度成为学院教学问题的焦点和难点。”王俊玲说。
随着焦点和难点问题日益突出,学院开始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研,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积极联系相关高校了解培养方案设置情况,与本院专业任课教师座谈调研;另一方面与临床实习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
从2017年开始,在医学部大力支持下,学院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将五年制的预防医学专业原定于大五上学期的专业课学习与大四下学期的临床实习调换了顺序,并提前临床实习入院时间。同时增加学院四年制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大四上学期的专业课前期课时安排,使每年11月两个专业本科生均完成教学任务,让同学们有将近一个月的完整时间全力备考,“调整后效果较为突显,极大降低了专业课旷课率,提高了考研学生对专业课核心内容的掌握。”
除了适应教学规律,开展细致的学情调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之外,近年来公共卫生学院还围绕课程思政、教学 方法、课堂创新等探索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同时学院重视课堂教学、课程打磨,多门课程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公共卫生导论》是学院汇集了院内一批资深教授为大一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讲解学科历史、领域前沿、专业动态、发展趋势、职业定位、个人发展等内容的课程。“《导论》课程帮我从大一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认知。”如今已经保研至复旦大学的2018级学生陈凯悦仍然对这门课程记忆犹新。《公共卫生导论》不仅激发起了她的专业兴趣,也引导着她在心中种下了最初那颗专业学习目标的种子。
每年选课季,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学生的性与“艾”》总会被“一抢而空”,任课老师罗晓峰凭借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广受院内院外同学的好评。但好的课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磨”出来的。“2017、2018年前后这个课程先后申请到了院级、校级的资金支持,罗老师还尝试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模式,并且积极参与设计教案和试题库建设。”通过几年的打磨和尝试,目前该课程已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同名慕课在全国平台被点击超6万次。这门课程现在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学院的品牌项目。
教授和副教授本科生开课率100%,从2014年开始先后派出上百人次参加讲课比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实验创新培训等教育教学提升学习,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PBL、双语和全英文等教学……学院多措并举提升本科教育质量,2021年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两个专业均被列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序列。
增强实践能力服务国家需求
大一的暑假,陈凯悦前往学院在云南蒙自的教学基地参与了暑期实践活动。蒙自处于边境地区,公共卫生问题较为复杂,但在那里的经历让陈凯悦收获颇丰。当地疾控中心的景主任是团队同学们的直系学长,由于是专业实践,实践过程中景主任带着同学们去实地对话了许多特殊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特殊职业人群等。
这次对话让陈凯悦意识到“公共卫生专业是一个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专业,分析纸面数据和对话人群给你带来的是很不一样的感受。”对话特殊人群,陈凯悦才真正体会到患者们生活的不易,在言语中透露出的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渴望与他们在现实中的生存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经历让她早早地了解和参与到专业工作中,深化了自己的专业认同感,树立了专业目标。
“我们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是医院、疾控中心、企业、三方检测机构等等,学生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校友。”王芬宇说,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以便更好地就业、升学,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专业育人作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我们在华大基因、朝阳疾控等都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
“在参与疾控工作之前,其实不知道实际的工作状态、运行模式,而在疾控中心学习到的流调、各级密接判定等方法,让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陈凯悦说。
目前,公共卫生学院已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4家,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四川在内的省内外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本科时期的专业实践让2021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单晓兵有了很大提升,他说学院教学、实践双管齐下的措施强化了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大家拓展深造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积极与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单位合作外,公共卫生学院自2020年起,每年会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入相关专业机构亲身体验专业工作,让学生尽早了解和参与专业工作,建立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目标。截至目前,学院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21支,1支团队获“甘肃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1支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报道团队,学院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随着 “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经深入人心,它已经或正在产生对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急切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学院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落实‘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是未来5-10年的国家战略任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将抓住这个机遇更好的服务健康中国。”王俊玲说。
发挥朋辈引领提供精准指导
“在大一的新老生交流会上,我就对保研的流程和学习方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如今陈凯悦还记得自己在本科期间得到过学长学姐的热情帮助,“比如有的课程是有考核侧重点的,如果拿不准可以问问学长学姐。”
陈凯悦认为尽早了解专业相关信息,制定学业规划非常重要,这也是她能够成功保研到复旦大学的秘籍之一。同时,她认为学校优质的学术平台也为保研之路提供了助力,“我记得我当时去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夏令营,中午有幸和教授们一起吃饭,他们直夸兰大的师兄们勤奋踏实。”
为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制定专业学习目标,提升本专业认知度,学院形成了从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的指导体系:大一引导学生立志,促进学生树立专业志向;大二强化引导本科生明确继续深造对就业去向的正向影响;大三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考研全过程,为自己尽早规划和备考打下良好基础;大四为考研同学联系意愿报考学校的学长学姐进行一对一指导,引导考研同学顺利进入复习状态。
“因为那次考研分享会,我第一次确定了考研的目标。”本来一心想要毕业即工作的单晓兵在大三下学期的考研经验分享会中受益匪浅。曾经一心想工作的他热心于各种专业竞赛,成绩不甚理想,“学院邀请了各种类型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分享经验,无论是想深造还是就业,无论成绩怎样,总会有合适的人来给你提供帮助。”
在分享会上,单晓兵听到了一位和他有类似经历的学长成功上岸武汉大学的故事,深受启发。虽然距离考研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了,但他仍然决定全身心投入备考,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本校。
据公共卫生学院副书记王芬宇介绍,每年考研结果出来后,学院都会举办大四与大三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分享会,“仅仅几个人的分享还不够,大四的同学们需要一一分享自己考研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目前,该分享会已经传承了多年,成为了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优良传统,“失败的也会分享,让其他人汲取经验教训。一届届学生们从中受益。”
而在学生考研过程中,学院会精准掌握学生考研动态信息,根据报考学校意向等细节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指导,满足每位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考研成绩一公布,学院就会组织分享会,包括考研前期准备、自我衡量鉴定、备考规划等全程的经验分享。”学院会建立考研复习群,邀请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加入,以便学生随时提问,共性问题由专业课老师在线解答,个性问题单独联系老师解答。
初试结束后,学院会根据初试成绩进行分析,为同学们的复试准备相关资料,强调复习重点。“我们会让学院负责研究生复试的老师们给同学提供一次一对一模拟复试的机会,针对英语口语考察、思政考核,我们也都有专门的提升训练。”王芬宇说。
对于部分可能要进行调剂的学生,学院也会引导其进行政策解读,及早申请调剂。“有些同学考了350、360分,二战提升空间已经不大,我会建议他们考虑调剂,去一些本学科实力较强的大学,不一定非要去关注学校的综合排名。”
2021年,学院两个专业均被列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序列,这对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目标产生了新要求、新挑战。学院党委书记胡万军说:“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肩负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以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为己任,培养更多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