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县城和中心城市转移,城市化、城镇化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趋势。2022年1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比2020年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可见,在城乡社会急剧转型和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县域范围内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仍旧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化战略的实践重点,也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着力点。
要加快实现农业人口就近城市化、市民化,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县城是沟通大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基本空间单位,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过渡带和接合部,要在原有建成区基础上,优化功能区结构布局,形成结构优良的空间样态。从提高县城空间承载能力入手,不断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布局,将县城逐步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功能单元,推进功能区相对集中。当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县城空间改造和空间结构重塑,既可以实现县城提质扩容,完成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初步转移和社会身份的转变,又能够在心理层面上提升农民对县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提供空间保障。
推进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是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越来越离不开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随着城乡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以及“大城市—县城—乡村”的差序供给格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时代背景下,既要保障原有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受影响,又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就必须立足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步骤、分阶段提升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将县域内公共服务工作的重点聚焦到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劳动就业等需求上来,加大各级财政对县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率先实现县域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兜底性、普惠性供给,从而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高质量、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此外,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县域基础设施综合保障能力,为县域内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出行提供更加主动、贴心、高效、便利的体验。立足县城和乡村社会基础设施供给的具体差距,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的通达度、畅通性为基准,在县域范围内加快构建智能高效、结构优化、经济适用、安全稳定、开放共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县城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信息通信系统建设、能源供应体系建设、水利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自然生态体系建设等入手,全方位、宽领域搭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平台,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为县域范围内“人”的融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尤其是在县域空间内,城乡社会结构的同质性较强、衔接性明显,无论是社会交流还是物质交流都较为密切,具有空间上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必须要以“人”的融合发展为基础,推进县域内城乡社会各类资源要素的互动交融、协同配置,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作者:常明杰,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