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族复兴使命下的人民币发展之路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22-04-07 15:49:46   385 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民族复兴离不开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应踩准节奏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主权货币承担起国际使用的职责几乎是每一个大国金融的追求。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及国际贸易规模大意味着使用自有的主权货币更便利,进而内生出其主权货币国际使用的需求。十七世纪英国曾经是国际贸易大国,同时期英镑的国际使用范围很广;二战后美国的经济体量也与美元的国际使用相匹配。自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跃居全球第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人民币国际化也已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币已成为主要国际支付货币,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与英镑、美元等西方经济体的主权货币不同,可以从我国货币本位演进的历史逻辑中找到根源。在我国货币史上,经济超大规模与货币低值本位长期共存,我国古代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尤其唐宋时期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水平,但在货币使用方面却形成了日常交易中使用铜铁等贱金属、国际贸易中使用金银等贵金属的分割格局。在这种分割局面下,贵金属几乎不进入日常货币流通领域,因此历史上我国的货币本位长期以铜等贱金属为主,低值本位货币与国际贸易中的支付需求并不匹配。当时国际贸易支付需求也不大,与之对应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则是大规模经济体量与货币高值本位并存。

货币归根结底应为实体经济服务,历史上我国货币的服务对象与西方国家不同,同为经济总量大的国家,但是货币本位不同。事实上,大的经济体量未必要与货币高值本位对应,货币本位的最优选择是与为之服务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对应。历史上我国货币一直主要服务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计民生,以铜本位为主的货币低值本位内生于此与庞大的经济总量是相契合。与之相对应地,历史上西方国家的货币或主要为满足殖民扩张的贸易需求甚至战争需求,由此内生出对以金、银本位为主的货币高值本位,因此历史上与殖民大国的货币高值本位相对应的并非单纯的大规模经济总量,而是大规模扩张,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伴随着主权的对外扩张,这显然不是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自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首先,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应坚持“稳慎推进”,货币制度应继续坚持以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为主,在此基础上“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稳步寻求为全球经济提供国际货币职能。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应寻求有效弥补历史上货币低值本位带来的缺失,历史上长期的货币低值本位与新中国成立前日渐式微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互为因果,新中国七十多年形成的货币制度已逐渐弥补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不足,在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应有之义,也是民族复兴的使命。再次,数字人民币的全球领先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大机遇,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为国际贸易和跨境支付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互联网革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突破美元体系下的围堵和遏制,这是新技术飞速发展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实践。

目前,数字人民币正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第一,北京冬奥会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独特的跨境支付新场景,跨境支付是数字人民币完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命的基础。北京冬奥会中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既覆盖了日常场景,更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场景,这是检验数字人民币能否胜任跨境支付、推广国际使用的宝贵机会。第二,海南省在全岛全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为数字人民币补充了自由贸易港应用场景,国际贸易与离岸金融是数字人民币完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命的重要一环。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阶段,我国早已弥补了新中国成立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缺失,数字人民币作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是促进资金国际流通、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中国人民银行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战略为数字人民币扩展了国际合作试点,共同解决跨境支付痛点是数字人民币完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命的亮点。依托数字人民币构建更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是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综上,人民币国际化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货币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逻辑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与自主选择提供了内在依据,同时新技术发展趋势下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契机,使得人民币能够走出一条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国际化道路。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民族复兴提供金融支撑。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数字货币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