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动科院多措并举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  2022-03-31 11:41:17   322 阅读

2022年2月21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6号)公示,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9月,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荣获省级“创建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校级“‘三创三建’样板党支部”、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等集体荣誉称号;在推进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植根边疆、建设边疆、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抓学习、抓管理、抓纪律等措施建强抓实党建工作机制,实施“石榴籽”工程、“育鹰计划”“三个一”工程、“四个联动”工程等措施,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等工作方面开创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取得显著成效。

一、重点举措

1.创造性开展“四个联动”工程,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支部创造性开展支部与支部联动、支部与教研组联动、支部与专业实践基地联动、支部与社区联动的“四个联动”工程,在支部与支部联动中,分享交流党建优秀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为支部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在支部与教研组联动中,邀请优秀专业教师,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兴趣,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在支部与专业实践基地的联动中,组织支部成员定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支部与社区联动中,组织支部成员参加社区服务、维护社区环境,使支部影响力得到提升。



2.制定“育鹰计划”,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联系各专业优秀教师,从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验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创新实践,逐步构建并实施了“前两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第三年设置培养方向、第四年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与就业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平台”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探索实施了“1个党员教师,带领3个党员学生,联系3个班级”的“1+3+3”模式,支部选派党性修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到支部工作中,发挥“双带头”人作用,使本科生尽早融入优秀科研团队,激发科研创新兴趣,使研究生提升专业科研学术水平,引领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创新等方面成长成才;三是坚持实践育人理念,通过“支部与专业实践基地联动”,积极探索各类创新工作,创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推进“三个一”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以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为契机,结合支部自身专业特色,支部积极推进了遴选一个产业专家,培育一个专业团队,带动一方经济的“三个一”工程。支部组建了以邓卫东教授为首的羊产业服务团队、以严达伟教授为首的生猪产业服务团队和以董坤教授为首的蜂产业服务团队,同时依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一批建立的“云南广南高峰牛科技小院”,选派师生党员在广南高峰牛选种育种、科学养殖、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服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支部党员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积极为养殖户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养殖场环境给养殖户提供家畜选种育种、绿色健康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畜牧场规划选址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和利用地方种质资源、传播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助推国家种业安全和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支部党员先后参与科技服务项目500余人次,涉及猪、牛、羊、鸡、蜂等多个物种的饲养管理,遍布香格里拉、澜沧、昭通、广南、兰坪等20多个州市县。



4.实施“石榴籽”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论述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边疆高等农业院校,肩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更加凸显。支部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6人,占比20.8%,分别来自彝族、壮族、白族、景颇族、阿昌族、回族、傣族、苗族、藏族、瑶族等十个少数民族。支部通过实施了“石榴籽”工程,在工作中安排支委定期走访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迫切需求,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同时以“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为载体,积极探索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国庆、中秋、元旦等重要节日,通过组织师生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社会主义发展故事、讲好云南民族团结盟誓碑故事,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团结互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取得的进展成效、工作经验、标志性成果

1.双作用明显提升,促进专业学科发展

在“四个联动”工程开展中,支部战斗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获省级“创建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校级“‘三创三建’样板党支部”和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支部成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教师党员获得“省产业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青年拔尖人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党员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乡村振兴科技专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总经费超过8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党员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等各种荣誉200余项,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40余项。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的同时,也为学院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极大的促进专业和学科发展,在云南省第三轮专业综合评价中,支部所联系的动物科学专业评为“B”级(国内一流等级)、蜂学专业由“C”(国内一般水平等级)提升到“C+”(介于国内一般水平与国内一流之间等级);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畜牧学被评为“B”级(全国排名第12位),为边疆地区畜牧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专业素质显著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通过“育鹰计划”实施,党支部联系班级的学风班风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专业素质显著提升。支部联系班级平均积点由2.5提升到3.0,考研率由17.52%提升到20.47%,初次就业率由80.66%提升到85.56%,并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农科毕业生。

3.投身科技扶贫,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三个一”工程的推进,邓卫东教授为首的羊产业服务团队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开展了云南省乡村振兴专项项目、董坤教授为首的蜂产业服务团队在曲靖市罗平县、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推广养蜂技术,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5000余万元,极大的助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支部成员还通过各种实习实训、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乡村调查,深入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在实践中培养了党员同志知农爱农情结,树立植根农业、服务农业的崇高理想。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学习和锻炼,提升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增强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党支部的旗帜上深深地烙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印记。

4.支部民族团结、互爱氛围浓郁

支部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6人,分别来自彝族、壮族、白族、景颇族、阿昌族、回族、傣族、苗族、藏族、瑶族等十个少数民族。通过“石榴籽”工程实施,支部少数民族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关爱,在学习上成绩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影响和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投身于党的事业。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逐年递增,少数民族党员在支部工作中积极性显著增强。在支部里形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氛围。

三、建设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和《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规定,本项目着重围绕严格党员发展、教育等“七个有力”的工作要求,通过创新党员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方法,在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监督等方面下功夫,建成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机制,塑造优秀基层党支部典型案例,丰富育人载体,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传平台、网络阵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党建经验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推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把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等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助推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具有服务边疆、服务三农、知农兴农的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