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培君) 3月27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期博士后学术工作坊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工作坊以“与期刊主编面对面——博士后论文写作与发表交流”为主题,特别邀请期刊主编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绍杰教授致欢迎辞。本次工作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总计有来自学院内外90余位博士后、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工作坊由学院博士后联谊会会长李守皓博士主持。
公管学院博士后联谊会会长李守皓主持活动
周绍杰首先代表学院博士后工作组致辞。他对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学院今年初成立“博士后工作坊”的相关背景及建设目标。他表示,学院对博士后人才的培养秉持“高水平科研、全面型发展、全方位融入”目标,着力从促进高质量学术发表,提升教学与政策咨询能力,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为博士后们做好服务。为进一步增进博士后之间的交流,今年年初,学院博士后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博士后工作坊”,旨在为大家搭建全新的工作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帮助博士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瓶颈,在学术和事业上取得更大成长,助力学院打造一支卓越的博士后科研队伍。
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绍杰老师致辞
学院副院长、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王亚华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向大家分享了做好博士后的“要诀”:一是初心使命与职业状态,学术研究的初心使命是成为专业学者,创造人类新知,需要努力实现智力、精力、耐力、创造力、想象力、生产力的融合;二是学术志趣与研究主线,志表征选准赛道的重要性,趣代表学术兴趣的重要性,要用志趣引领凝聚研究主线,并把短线与长线研究相结合。三是问题意识和理论品味,问题意识是核心学术素养,反映了学科意识、理论意识和方位意识,学会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对于学术发表,王亚华也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质量第一,出代表作;二是要勇敢尝试,不畏失败;三是要合作研究,协同发力。王亚华向大家介绍了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期刊的定位与重点关注领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王亚华老师分享经验
学院长聘副教授,《公共管理评论》编辑部主任梅赐琪老师,以“发表不应该是研究的唯一目的——感到遏极(urge)的召唤”为题,从一位期刊编辑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了当前学术期刊普遍面临的逆选择问题,指出了诸多学术研究与发表的误区。梅赐琪通过举例指出,好文章的标准应该是能够让作者自己感到遏极(Feel the Urge),非说不可,诸如“有个事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或“有个东西居然可以拿来做研究”,又或“我就不相信只有我自己不明白”。梅赐琪向大家宣传了《公共管理评论》期刊的三个坚持:坚持做“拒稿最快”的期刊;坚持做“学术共同体”的期刊;坚持做“负责稿件全生命周期”的期刊。
梅赐琪老师分享经验
《中国非营利评论》执行主编蓝煜昕副教授,基于刊物“包容”的特色,向大家介绍了审稿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刊物较为关注的案例类文章的写法。蓝煜昕指出,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与志愿行为的专门学术集刊,《中国非营利评论》非常重视文章研究问题的价值,强调扎根中国,避免数据驱动(Data-driving),尤其鼓励有价值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意义本身的个案,这类研究以案例作为素材,立足于案例本身的历史或理论价值,注重描述和揭示;另一类是作为研究方法的个案研究,目的在于发展理论,更加关注逻辑呈现,追求理论发展和规律的一般性。
蓝煜昕老师分享经验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联合主编朱俊明副教授,基于对英文期刊出版趋势的全方位审视,指出了当前青年学者发表英文期刊的机遇和挑战,向大家提出了“保持学术热情与动力”“尽早行动并收获反馈”“保证质量下兼顾数量”三点启示与建议。朱俊明就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期刊的创立背景、发展现状、未来传承和参与途径向大家做了介绍。朱俊明指出,对于青年学者而言,写作既是一种思考和交流方式,也是一种职业,鼓励大家要积极把握机会,并学会创造机会。
朱俊明老师分享经验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嘉宾们回答了参会者提出的博士后培养机制、理论研究的“中层”属性、如何缓解青年学者的学术焦虑、期刊审稿人的遴选等问题。
会议现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工作坊”以博士后为主体,在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支持、管理下,以促进学科交叉、追求学术创新为特色,发挥博士后群体的专业学术能力,创新交流模式,力求建设成为学院的品牌性工作平台。本次活动是工作坊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后续学院还将根据博士后学术交流、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等成长需求,依托工作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积极为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支持。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