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荣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来源:红岩融媒体中心  2022-03-25 16:29:04   342 阅读

3月2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评选结果,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申报的“‘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从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16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居公布名单第二位)。



荣誉的背后,是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对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坚决、有力贯彻落实,全体干部职工上下齐心努力、长年深度耕耘的结果,是以实干实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缩影。



近年来,红岩联线管理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5次重要论述,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卓越博物馆”、“充分展现博物馆力量”要求,切实做好红岩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活化利用工作,深入实施红岩“五大工程”,大力推进红岩文化公园建设,为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实施富民兴渝和文化强国贡献坚实的红岩力量。



用心保护“红色三岩”——让革命文物“好”起来

一是注重规划立法,分类分级保护。坚持科学保护,划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线”,按照不同层级,科学编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规划4个,省级文物保护规划1个。2处国保单位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编制《藏品搜集规划》和《珍贵文物修复规划》。修订颁布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渝府令第341号),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20项,加强政策解读,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摸清家底,完成文物普查,扎实做好馆藏文物的征集、信息采集、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加大口述历史的抢救性保护和珍贵文物的修复;分类分区专业化保管馆藏文物,采用无酸纸嚢匣及RP袋专柜保管珍贵文物;采用低温防爆冷光源,加强恒温恒湿监控,定期开展虫鼠害防治,营造适宜文物保管的微环境,推动了文物保护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注重整体全面,真实完整保护。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统筹推进文物遗址的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针对南方特殊气候条件和易破损的文物建筑结构,开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近现代砖木文物建筑营造技术与保护”等27个专题研究。运用3D建模技术,按照受损严重程度,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修缮文物遗址31处,推动革命旧址连片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着力改善文物周边环境,实施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约260个,建成红梅、荷花等5个主题花园,逐步完善公共厕所、游步道、集散场所等服务设施。开展文物遗址保护核心区土地确权工作,加强对文物本体、周边环境的科学监测,加大文物周边城市建设项目的管控;核定文物遗址最大承载量,实行部分文物遗址网上预约免费参观,减轻文物本体保护压力。

三是注重责任落实,突出“三防”保护。强化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各部门联动保护,强化属地管理,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加大文物联合巡查力度,建立文物保护动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4期。用数字为馆藏文物建档,对平面类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对实物类文物实行360°环拍,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和文物保护专项档案库。用数字为文物本体“复原”,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高清纹理拍摄等技术,实现文物遗址全景漫游。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打造“中国红村网云平台”,建设中国红色资源公共数据库;加强安防队伍建设,配备150余名文物安保员,在开放遗址区设置门禁、安检、巡查系统,结合消防和防雷,壮大文物遗址保护的工作力量。



用情研究阐释“红色三岩”——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一是深化研究开发,增强“红色三岩”的气质。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深入开展文物背后的历史研究,挖掘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推进革命文物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借助文物、文献,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大后方抗战统战史、川东地下党革命斗争史、渣滓洞和白公馆狱中斗争史等历史研究。出版《馆藏文物目录大全》《民众抗日救亡》《红岩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故事读本》以及小说《最后的58天》等图书23部;主办、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12次;将文物遗址搬上荧幕和舞台,策划拍摄制作电视剧《重庆谈判》、电影《最后的58天》,排演京剧《张露萍》、话剧《幸存者》,打造《红岩魂》实景剧,制作革命遗址纪录片《渣滓洞》和革命人物故事片《郭德贤》等,让“红色三岩”展现永久魅力。

二是丰富陈列展览,提升“红色三岩”的品质。创新展示手段,注重线上线下展示相结合,改陈“千秋红岩”基本陈列,全面提档升级红岩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制作专题展53个;发挥红岩革命文物的带动力,联动推出“重庆革命遗址掠影展”;联合全国24家革命类纪念馆,共同推出“中国革命精神联展(1921-1949)”;制作出国(境)对外展览交流3个;制作数字展览47个,建设网上数字展馆;自主研发7种语言的语音导览系统,利用双曲面裸眼3D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三是强化宣教功能,彰显革命文物的价值。依托红岩革命文物中蕴含的宝贵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组建红岩故事宣讲团开展全国巡展演讲,近年来累计宣讲180000场次,该团队被评为2021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创新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园演出300余场,该活动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生动讲好红岩故事,每年开展“六进”、巡讲巡展等特色宣教活动100余场,其中,扎实开展“让烈士回家”“让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赴上海、四川、江苏、陕西等地开展“让烈士回家”系列活动20余站,“让小萝卜头”进校园获评全国“红色旅游进校园”优秀案例;创新开展“寻找红岩发声人”活动10余期,打造红岩故事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用力开发“红色三岩”——把革命文物“用”起来

一是推动“文物+教育”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红岩特色教育基地。坚持把“红色三岩”保护利用与青少年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紧密融合,努力打造红岩特色教育基地。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服务全党,建成红岩党性教育基地(红岩干部学院),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政德培育的生动课堂。基地入选中组部干部培训机构备案目录和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名录,与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10家单位和高校建立基地共建联盟。2015年9月开班以来,专题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7.72万人次。深化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建设,建立青少年教育资源库,年均接待青少年200万人次,让红岩精神和红岩文化在服务“四个伟大”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出时代风采。

二是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用文物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显文物价值,2019年接待观众1150万人次,观众数量居全国博物馆第二。立足自身优势,依托红岩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牵头组建重庆研学旅游协会,探索建立重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暨红色旅游发展联盟;有效利用开放的文物遗址区,研发“行走红岩”等六大特色课程,打造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实践基地,专题培训学生近2万人次,经验做法获教育部肯定并在全国性培训会上交流,进一步扩大了红岩文化传播覆盖面,提升了红岩精神影响力。

三是推动“文物+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全国文创产品开发基地。坚持创新思维,把革命文物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展览展示、影视制作、教育培训、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六大产业。开发AR系列T恤和明信片,研发荷花系列、红梅系列等文创产品100余种;开展版权保护工作,智慧笔记本等2个产品获国家专利。在遗址区设置文创销售点12个,建成文创实体店和微店,参加国内外博览会、文博会34个。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