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争分夺秒,科学研究我们一直在努力|特殊精神,特殊担当

来源:复旦大学  2022-03-23 16:59:50   322 阅读

“P3实验室的工作是不能停摆的,科研一直在进行。”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新冠疫情科研攻关组组长谢幼华说。

日前,学校实施准封闭管理,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迅速作出安排,重点实验室谢幼华、姜世勃、蔡启良、张荣、瞿涤、胡高维、李玉塘、潘少坤等老师作为实验室核心成员立即响应,全部回到学校坚守阵地。

目标一致:用科学技术点亮希望的灯



“科学研究虽然有其周期,但今天的科研攻关能为今后的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帮助政府作出更有效、更科学的决策。”谢幼华说。

自2020年1月,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复旦大学P3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以来,实验室就围绕国家赋予的抗疫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闻玉梅院士和袁正宏书记的关心指导下,谢幼华负责的BSL-3新冠疫情科研攻关组率先进入P3实验室。一周后,攻关组的张荣团队就分离出首例毒株,为后续疫苗、药物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毒种资源。

应天雷团队发现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域(RBD)三聚体的核心和侧面区含有两个非常保守的中和抗体位点,他们因此迅速研发出一系列针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全人源单抗和纳米抗体,推动了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近日,应天雷/吴艳玲课题组和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课题组合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能靶向RBD三聚体“心脏”部位的,可雾化吸入的广谱双特异性全人源纳米抗体,能够高效中和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包括奥密克戎)的感染,且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轻症和重症小鼠模型中显现出很好的疗效。

姜世勃/陆路团队“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研发出一系列高效广谱抗多种人冠状病毒的多肽类抑制剂和候选疫苗,可有效的保护动物(包括猴子)免受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包括奥密克戎)的感染,达到“攻击其不变之心,应对其百变之脸”的目的。其相关的四篇研究论文均发表在《细胞研究》。

此外,袁正宏团队承担上海市科委应急攻关重大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嗜性、复制和传播力的研究”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

……

大家目标一致:不断通过攻克一道道科研难题,不断加深对新冠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认知,发展防治技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用医学科学技术点亮希望的灯。

目前,实验室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密切合作,开展奥密克戎毒株分离和鉴定项目,期望开展不同毒株之间的比较实验,为防控疫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姜世勃/陆路课题组目前正利用他们以前已开发上市的抗人乳头瘤产品中的有效成分来研发一种可随身携带鼻喷剂来预防冠状病毒的感染,“我们采用‘老药新用’的方式进行攻关,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后尽快地推向临床。”姜世勃说,“这种产品将主要用于预防,比如在进餐厅前喷一下,就能够摘下口罩安全就餐。”



规范治理:生物安全是实验室的底线和红线

“我们每一项新的实验任务的开展都必须经过审批,在规章制度的指导下规范进行。”P3实验室主任瞿涤说,“生物安全”是P3实验室的底线和红线。

“实际上我们实验室是24小时运作,因为有信息化的工作方式,随时可以了解实验室的运转情况。”瞿涤介绍,目前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20名由青年教师、博士后及高年级博士生组成的P3新冠疫情科研攻关组,由谢幼华任组长,蔡启良和瞿涤负责P3实验室平台运转。考虑到实验需要在P3核心区环境下进行高负荷的精密操作,保障实验人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进入核心区工作的时间会控制在2-3个小时。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要求工作人员都是在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的状态下方可进入核心区。”

根据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对新冠的基因片段研究可以在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开展。为了防范核酸污染问题,瞿涤和基础医学院技术平台主任蔡启良一起研究,制定了新冠核酸污染的规范操作程序和实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流程。

“出了问题之后追究责任,这叫损害管理,就是已经发生‘损害’了再进行管理。但生物安全法出台后,提示我们要追求的是风险治理,也就是在损害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瞿涤说,“保障实验室安全,我们要想在前面、做在前面,防范于未然。”



攻坚克难:科研的背后是很多人的默默贡献

为了推进实验进度,实验室的实验师胡高维被批准在P3实验室就地隔离,在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开展实验。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就加入了新冠攻关组,后来进入P3实验室工作直到现在。一方面负责P3实验室的日常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负责毒株的分离鉴定、动物实验等操作,以及数据整理分析。”学校准封闭管理期间,人手变少,胡高维比在平日里更忙了,“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学校准封闭管理期间,因开展病原生物学研究需要高压灭菌,操作高压灭菌、废物转运均出现了困难。原来负责操作高压灭菌器的保洁阿姨不能到岗,重点实验室和病原生物学系组织了由研究生组成的生物安全平台消毒灭菌室应急小组(校园准封闭期间),以持有高压灭菌器上岗证的同学为主,其他自愿者配合完成。为了保证安全,李玉塘和朱园飞老师制定了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规范操作规程、实际操作作业指导书,并编制了考题(问卷星),同学们经培训,考核95分以上方可上岗,且由李玉塘现场指导。而P3实验室废物则只能由胡高维老师完成。

除了申请驻校的老师们,还有一批学生在实验室奋战。白天一同科研攻关,晚上部分师生分别睡在办公室、会议室。

“学校、学院提供了各种保障供给,解决我们在校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困难。”胡高维说,因为自己仍处于隔离期,按照防疫要求,需要在14天内完成5次核酸检测,学校了解到情况,就立即安排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定时为他提供一对一采样。

“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系统的背后是每一位复旦上医人的行动自觉。”谢幼华说,“科研并不是只由科研人员撑起的,还有很多人也在默默奉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