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是预测外科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病人临床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1936年 Studley研究报道术前体重减轻超过 20% 的消化性溃疡穿孔的病人,术后死亡风险可增加10倍。据报道腹部大手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约20-70%,尤以肿瘤病人显著,主要原因是原发疾病引起的营养摄入减少、胃肠功能障碍、机体代谢改变和自身组织消耗;手术创伤应激进一步加重机体分解代谢及负氮平衡。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术后病人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的恢复,增加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一直是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优化仍未普及,如何实现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优化是当前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欧美及中国的营养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推荐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外科病人首选肠内营养(EN),EN对肠道的调理和治疗作用大于营养治疗本身的价值。临床上许多外科病人由于疾病类型、手术创伤及治疗等原因,肠功能恢复欠佳,早期EN常难以达到机体的能量需要,容易造成能量或蛋白质的不足。临床上对于外科病人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PN)的启动时机存在争议。目前国际指南关于外科病人SPN的启动时机主要根据专家意见,并且在各大洲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欧洲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指南建议,如果 EN 超过 7 天内未能达到病人50%的目标能量,应考虑启动 SPN。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 (ASPEN) 指南建议,营养风险高且口服饮食摄入量或 EN 不足(<60% 的能量目标)的病人,可考虑3-5 天内开始 SPN。与 EN 相比,PN 相关的感染并发症是临床上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外科医生在早期启动PN的顾虑。因此,对肠功能恢复欠佳,仅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无法达到能量目标的腹部大手术病人,补充性肠外营养启动的最佳时机并不清楚。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王新颖教授团队依托"国家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201502022)— 外科规范化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研究",在黎介寿院士的指导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内11家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历时5年攻关完成了腹部大手术补充性肠外营养的管理— PNASIT研究。本研究探索了早期补充性肠外营养(Early SPN, E-SPN,术后第3天)和晚期补充性肠外营养(Late SPN, L-SPN,术后第8天)方案在改善腹部大手术病人预后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共纳入230例腹部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SPN组(115例)L-SPN组(115例),主要结局指标是院内感染率。研究结果发现:与L-SPN相比,E-SPN联合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改善病人出院时营养状况。
PNASIT研究是全球第一项探讨腹部大手术病人补充性肠外营养启动时机对临床预后影响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欧洲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前任主席、欧洲加速康复外科 (ERAS) 协会创始人之一、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外科学系Ljungqvist教授在JAMA Surgery同期杂志发表述评,认为这项临床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快速地将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优化干预措施转化为临床实践。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外科学系Cochran教授,在JAMA Surgery播客访谈栏目对王新颖教授进行了专访,对该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认可,该研究设计严谨、务实,研究结果对指导外科临床和更新国际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月16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王新颖教授团队在国际外科学顶级期刊《JAMA Surgery》(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影响因子14.8分)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ffect of Early vs Late 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Surger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一项重大临床研究成果。《JAMA Surgery》创刊于1920年,是医学四大期刊之一《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系列成员。本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探讨腹部外科病人术后补充性肠外营养应用时机的多中心临床随机研究,也是中国学者在《JAMA Surgery》上发表的首篇外科营养领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生高学金为文章第一作者,王新颖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李国立教授及国内11家参与中心的主要研究者为文章的共同作者,刘玉秀教授为该项临床研究的统计指导,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研究工作受到国家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系列资助。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