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8日,学校召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会上,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全面总结了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阐释了“川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刻内涵,系统部署了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工作。校长李言荣重点围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与学校“十四五”规划、“创新2035”先导计划和新一期学院目标责任制的关系、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与首轮建设的区别,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等三个方面作了强调,并对新成立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了要求。常务副校长许唯临就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主要成效和新一轮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作了汇报。会后,学校中层干部和与会教师代表围绕王建国书记和李言荣校长讲话要求,紧扣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主要成效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工作等谈感想、话发展,反响强烈。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更加对标对表国家重大战略,更加站在国家建设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坚持成功经验,聚焦中央新要求,聚焦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团结奋斗,为全面推动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颖表示,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学院将强化内培外引协同,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力争进入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行列。首先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办学理念,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立德树人;其次是重点抓好高质量人才培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厚基础、强实践、呈特色”为理念,深化改革,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好学院的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严格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强化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内培外引力度,结合四个面向,围绕重点发展方向,精准引进学科或学术带头人;通过学校双百计划,引进或选留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完善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最后在科学研究方面,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入“创新2035”先导计划,依托“医学+”“信息+”双引擎,深化国际合作,打造校企创新平台;形成“2+X”特色方向、8-10个特色团队;扎实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3+X”个具有行业特色的联合创新平台。我们深信学校的未来更加可期,定能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樊庆文表示,学院“基于微机电与柔性电子的医疗检测研究平台”入选了学校“双一流”拟建设超前部署学科,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学院在医工结合、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学院要按照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新工科带动工科整体跃升”的要求,通过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学院学科水平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的位次。第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育计划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做出特色和亮点。第二,要继续做好“有组织的科研”。以工程领域和制造行业的“卡脖子”问题为导向,以“医学+”“信息+”为抓手,培育新发力点和新动能,建立和发展好本学科领域的特色科研队伍,包括MEMS团队、柔性电子团队、医疗检测装备团队等;做好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重大横向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申报组织工作。第三,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内培外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增强科研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上下功夫,加强对人才的指导、服务和资源保障,有步骤地冲击各类人才项目。第四,要加强平台建设。巩固现有科研平台、建设新平台,继续巩固“医学+”“信息+”成果,用好医工结合的“三中心一平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研究平台”等已有平台,围绕“方向-人才-项目-平台-成果”五个核心要素和创新链下工夫,助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肖先勇表示,学校完全有信心按照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部署,全面加快推进学校“两个伟大”。会上特别针对学科特色、高端人才队伍、高显示度成果这三个核心中的核心进行说明,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是我们做好具体工作时需要花更大力气去干好、干成的。学院将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其中,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要从目前32位提升到2025年20位以内、2035年前10位以内,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要从目前第96位提升到2025年全国前50位、2035年前20位以内。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端人才,力争到2025年青、国字号等人才总数达到10人,2035年达到40人,同时,以培养院士为目标,力争6-10年培养出院士1人;继续凝炼学科特色,形成优势,打造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学科方向,3-5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创造高水平真科研成果,2025年前以第一完成单位实现省部级一等奖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力争获准2项,力争具备申报国家奖的条件;真抓实干重落实,不忘初心担使命,借助先导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学校碳中和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历史机遇,多学科交叉融合,向基础学科多走半步,向复杂工程多走一步,实现学科真发展真提升,到达真高度,做出真成绩。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吕建成表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全面开启,学院将积极参与“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和“信息+”交叉学科建设,牵头人工智能超前部署学科方向,并要做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学院要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我院牵头的智能研究院和智能交叉中心,是学校“信息+”战略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努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要按照学校“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加快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抓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抓好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良性互动。要按照以“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为引领,重点建设14个学科(群)和一批超前部署学科,深耕行业,力争实现重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推动“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新工科建设。
建筑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蒋文涛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对学院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教师将作为主要师资力量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的壮大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力学学科、土木工程与城乡规划三个学科也将寻求与其他学院融合交叉发展的模式,推进学院四大一级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及“双一流”建设中大步前进。学院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动学科水平达到新高度,进入软科专业排名前5%、学科排名前10%,提高高端人才队伍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持续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努力取得“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新突破,使学院整体实力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争取建立1-2个专业交叉实验班或创新班,建立1-2个双学位专业。一是人才培养。持续加强本科课程和教材建设。大力提升本科生深造率,力争从现有水平提升到6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标准,增强信心。积极谋划,建设梯队。强化考核,加强内培。全员动员,全方位引人。三是科学研究。实施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实施重大类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实施高质量基础研究成果提升计划。加强院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四是持续推进学科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碳中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组建高水平学科或交叉学科团队1-2个。建成5个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力学学科,结合四个面向,着力打造“力学+”协同创新平台。土木工程学科以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有效科技支撑为目标,致力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城乡规划学科以围绕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组建交叉学科团队1-2个。
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杨兴国表示,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位列第一档。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绘制了切实、精准的路线图,未来可期。深部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一流学科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学术团队、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人才培养平台以及若干国际研发中心,在深部岩体力学、山区流域保护与工程、地下空间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院未来将强化“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培结合,建设高端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学校人才人物工程、全球英才汇聚工程等系列人才计划,培养或引进一批在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学科前沿、满足国家重点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二是面向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雅鲁藏布江下游开发、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结合“创新2035”先导计划,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校内外资源,服务一流学科群建设,做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提升一流学科(群)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空间、水沙动力学与山区流域保护、韧性工程与绿色建造三个重点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出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
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钮大文表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上提出的“信息+”“医学+”,推进医工融合等为学院的新一轮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学院的主要目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学术卓越、能力突出的一流教师队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入国内准一流学科行列。面对这样的建设目标,学院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实施:坚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实施“化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卓越工程拔尖人才;推行实施“1+5”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内培外引”实现国家级各类人才总数达到专任教师队伍的10%,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一支与世界一流学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着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学研究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瞄准新材料、新能源和碳中和等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旗帜鲜明把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发展与安全;主动担责强管理,探索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贯彻执行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始终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把分工负责制落到实处,推动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必雨表示,学院力争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院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竞争力,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学科的第一方阵,学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一是更加强调交叉融合。高质量推进“创新2035”先导计划,扎实开展天府实验室研究工作,加强生态皮革制造、促进食品与发酵方向的融合发展,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来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高端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才引培工作队伍,加强学院的人才引培工作。以川大特色轻工优势研究方向为引人平台,抓好高端人才队伍特别是国字号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凝练特色优势方向。深化生物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大力发展植物生物质方向,凝练川大特色生物质优势研究方向。深化“新工科”改革,做好生物质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四是打造优势科研平台。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资源,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生物质材料绿色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转建工作。
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蒲伟表示,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院将以建成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交叉新方向为主要目标,力争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具体以持续优化“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科技创新链为指导,深化特色新方向牵引作用,以不断深入对接国家行业主流单位为突破口,以国家重大应用场景为驱动,提出真问题,提出大科学问题,实现立足“四个面向”的快速发展。围绕学科方向梳理紧缺人才清单,做到有针对性引才育才,不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以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为契机,不断推进大团队多学科前沿交叉融合走向深入发展,实现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贡献更多空天力量。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陈兴蜀表示,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鼓舞,同时学校提出的“学校整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第1方阵、核心竞争力指标位居全国前10、若干办学指标进入全球前100左右、高端人才总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目标也令我们感到重任在肩。国家网络强国战略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成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与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加强交流,从重点研发计划、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院将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重点解决网络安全领域存在的“卡脖子”关键难题,为国家的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