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求创新”是跨越三个多世纪的上海交大优良办学传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交大学子之所以在各行各业都能独当一面,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求学期间接受的这种培养。疫情袭来,众多需要线下动手、实践的学习无法正常实施,但交大师生却把近期学校内的抗疫内容加载到了课程中。把“重实践”搬进了课堂,把“求创新”融入了日常。遵循着老交大的传统,上海交大的课程“抗疫”拉开帷幕!
“我和学生们都在画,画下身边的感动和交大的战疫图景”
3月9日一早,来上课的设计学院王宏卫老师未曾料想,就这样在学校待了十多天。起初的两天,出于平时习惯,也是为了舒缓情绪,王老师拿起画笔,画起了他长期反复描绘的交大南苏园优美的春景。疫情防控的升级,加入为学生志愿送餐“天团”的经历,让王老师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画家最擅长的就是表达外部客观自然与内在主观心情。他描绘的景象也从校园风光变成了“战疫图景”。
王老师这个学期要教授《造型基础2》和《绘画基础》两门课,转为线上教学后,他把自己战疫题材的画作带到了课堂。
“这门课程除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还是实践。手把手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最重要的教学方式。现在虽然不能面对面,也不能现场看到同学们的绘画过程,但我把自己最新鲜的作品,也是他们这几天耳濡目染的内容带到课堂。我想他们会学的更快、掌握得更牢靠、印象也最深。”除了“技法”,王老师遵循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更看重同学们的“心法”。“在绘画教学中,无论是遵从内心的情感表达,还是面向公众的视觉传达,我们的画作都需要对身边的事情有感知、有思考。作品才能真的感染人、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大巧若拙、大美若璞。王老师现在时不时遗憾手边工具不多。但学画时初心与激情在面前的素描中淋漓尽致的呈现。坚毅的笔触下,英勇抗疫的逆风之貌也跃然纸上。这些画作自然打动着王老师的学生们。“我还没深入讲解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有些人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了。真不错!”王老师赞叹到。
同心战疫,师生共情。更令大家惊喜的是,设计学院各个专业的同学也都开始了战疫题材的创作。他们经常不知不觉地画到凌晨2、3点。谈及画作,视觉传达专业的张晨楠动情地说: “同学的身后总是有可爱无私的大白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的身影在夜空下披上星辉,他们的笑容在口罩下一直闪耀。我能做的很少,只希望能用画笔定格你们的一切欢笑与汗水。” 同专业的王丹序则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老师投身于抗疫。能画下这场“战疫”是我的荣幸,用画来表达我的感激。” 环境艺术设计的张子扬说:“用这幅画对老师们表达感谢,有你们的坚持,春天一定会来到。”
“我和学生们都在画,都在画下身边的感动和交大的战疫图景,这样的经历真是美好”王老师感慨地说到。
“假社恐、真学霸”,五个交大男生的“爬楼核酸自测小车”
“疫情防控,很多地方也会像学校这样,居家隔离成为常态。人工核酸检测对公共医疗资源的消耗巨大,也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在上海这座超大型都市更是如此。我们相信,这款遥控式可爬楼核酸检测小车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疫情防控的压力。”几分钟后,负责答辩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徐寅轩如释重负。在《工程学导论》课上,他和伙伴们的开题答辩获得通过,即将进入系统设计和初代机开发环节。五个大一男生非常高兴。这是被封控的他们结合这些天学校抗疫的实际情况,想出的点子。不仅课程有了推进的方向,作品的实际用途让身处疫情第一线的他们觉得意义非凡。
这款小车针对的是核酸自测人群。根据设计,小车能通过遥控自主爬楼,行进,相关受检人只需要自助完成“拭子”采样这一个动作,其他一切都可以交给小车的检测仪器完成。设计考虑周全,包括医疗废物的收集、数据的存储与传输也都考虑之中。
与那些一声令下、四方云集的组合不同,这五个男生都号称自己是“社恐”,组队竟是随机产生。可是,就是这样类似“抽卡牌”游戏似的偶然,成全五个“大咖”组成了这个求“新”的团队。不能面对面讨论,反而给了这些“社恐”们天马行空、独立思考的空间。
徐寅轩最先想到这个点子。“项目要问题导向,我们想要解决一个疫情防控的现实问题。核酸自测我们自己都实践了,虽然很方便,但还是有不少步骤,对部分老人、儿童,或者行动力不便的人群还是有障碍。所以想给核酸自测弄一个辅助的自动化、无接触设备,省时省力。”小徐介绍了想法的缘起和组队的过程“组队之后,发现组长擅长做小车,也有经验,于是我们就把核酸检测机器和自动小车结合起来设计了。”
“上个学期的课上,我负责过电控,对继电器、步进电机、舵机、无刷电机、蓝牙远程控之类有一点积累。但3D建模什么的,我就不太在行。其他组员都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课程经验,但都很谦虚,姑且认为他们全能。”组长钱畅担起了统筹和核心部件研发的重任。组员崔维兴、冯洋、孔令顺、徐寅轩负责程序、电控、电路、设计、采购与项目梳理总结。针对不太擅长的内容,大家也都分头开始自学起来。求真务实也一直都是交大学子的特点和优点。冷静沉稳的组长也在组会中建议大家:结构设计要严谨可行,注意足够多的细节。千万不要想着电机一转,一步到位。
说起后续的工作,徐寅轩说“这是我们的奇思妙想,而之后的实现之路可能会很艰辛,需要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组长钱畅也鼓励大家:我们会不断学习以攻坚、尝试创新以克难。
“现有基础技术可以支撑这个作品的实现,需要同学们重点考虑小车如何在复杂的学生楼层之间“上下楼”;如何从一个采样寝室到下一个采样寝室之间,做好小车自身消杀工作,避免成为移动的病毒载体。”任课老师王鸿东在肯定创意的基础上,也给同学们也提出了建议。他期待着同学们能在接下来2个月内,将“梦想变成现实”。谈起对这个项目的感想时,王老师也很激动。他说:“既觉得同学们很有从生活中提炼工程需求的敏锐性,又希望把这个教学案例和同事们、同学们分享,疫情没有让交大的课堂教学停滞,而是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抗疫的实践而更加生动。”
工程学导论课程是工科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工科专业学生掌握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技术交流合作、团队合作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每个学期开设近50个教学班,有一千多名同学共同参与学习。有来自机动学院、船建学院、材料学院和数学学院的近50名专业教师为大家倾囊相授。现在这门课程也在线上有序地开展着。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交大学子和老师们面对现实问题的敏锐、问题导向的探究、勇于实践的培养让这个时期的线上课程,也承担起了“抗疫”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中,也都收获颇丰。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