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京开幕。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特殊节点召开全国"两会",备受关注和期待。上海交通大学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收看“两会”报道,及时关注“两会”动态,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畅谈感受和体会。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王欣泽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肯定了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报告对2022年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工作思路上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报告指出了下一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实施路径,我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人员需要认真研读报告的内容,围绕国家的需求开展研究工作,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来设计自己的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许文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重点任务之一是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构设有农业与生物学院、乡村振兴办公室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进行农业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和乡村振兴服务。在定点帮扶的洱源县建立专家工作站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保护,根据生态和区域特点提供个性化产业服务。在长三角涉农区县分布式设立教授工作站,并结合交大地方研究院国内布局,联合涉农区域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结合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带动农村先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孙宝德表示,“科技创新”是2022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实现原创性突破的基石,对于夯实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与支持至关重要。要始终将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视为己任,主动谋划,加紧布局,规划“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建立新型的基础研究体系,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为国家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贡献科技力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材料科技工作者构筑人才基础,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朱启贵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号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任务。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优异的发展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要系统谋划、超前布局、科学设计,在政策上,宏观政策要保持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政策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我们要积极主动作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做好三方面支撑:一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并举,打牢产业支撑;二是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法治化“四化”联动,夯实体制机制支撑;三是强消费、优投资、稳出口“三力”带动,稳定需求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主任、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潘尔顺表示,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在于尽快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创新引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科技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不仅是解决0到1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更多产品由1迈向100的决胜之要,对于稳定产业链与供应链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科技及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优质人才,贡献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曾美容表示,能源使用零碳化是缓解气候问题和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一方面亟需发展低碳/零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或结合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达到化石能源使用过程的零碳化,构建零碳化电力系统;一方面可通过使用氢气、氨气和合成燃料等低碳/零碳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其中,聚焦能源技术变革中关键科学问题并开展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极为关键,揭示碳、氢、氧、氮物种间的演变规律,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和理论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青年教师联谊会秘书长赵一新表示,今年的政府报告在环境和生态文明方向提到了“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环境学科的目标提高到了“减污、降碳、共生”三个层面,这为今后我们环境学科方向的发展和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我们既要关注末端治理技术,又要紧抓双碳绿色技术,还要前瞻和谐共生的政策。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今后要从学生培养、研究重点和学科布局,做好教书育人,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学研融合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助理教授张晓乔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发展“成绩单”振奋人心,确定了今年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在建院一年多的时间里,依托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学者,探索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作为一名新晋的海归教师,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迅速学习、消化吸收报告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教学、潜心科研,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感落地并与学生们分享。要落实学院培养目标,为党和国家培养高水平、有情怀的基础教育教师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云霞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涉国运兴盛与民族复兴。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维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药物材料党支部书记、2019级博士生杨宁表示,作为一名致力于药用材料基础研究的博士生,深切感受到近几年党和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基础研究不以“有用”为目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并快速带来切实的收益。然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大国博弈中至关重要的领域,科技的进步是以扎实的基础研究理论为支撑的。长期稳定地支持基础研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减少“卡脖子”问题的出现,避免受制于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的工作任务,足见国家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我将继续在基础研究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毫不松懈,夯实我国在药用材料方面的研究基石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生李荣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我深受鼓舞。在研究生期间,我就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到贵州省遵义市茅石镇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基层一线参与了乡村振兴工作。在工作期间,我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乡村建设行动改善了村容村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来,让我对乡村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也让我看到了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交大学子,我也将回到西部去,投身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