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校团委以“百年接力,强国有我”为主题,组织师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展社会实践,多支支队前往山西开展调研,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技术助力农业生产增长
作为能源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优异成果。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为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机械系“山有木兮”赴山西河曲调研支队以山西农机产业和农业合作生产模式为切入点,以“山西偏远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如何支持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农民生活实际问题。
支队与山西省河曲县民达农机生产合作社进行了线上座谈,并邀请机械系季林红教授、臧浠凝助理教授参会,对合作社“自走式打捆机”的设计思路与方案进行了交流,并进一步讨论专利申请的合作。
“山有木兮”赴山西河曲调研支队线上座谈
线下实践中,支队员们为生产合作社已建成的样机画出产品设计图纸,协助专利申请和地方农业机械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虽然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任重道远,但在良好政策的扶持和无数青年才俊的投入下,最终一定能像精准扶贫一样取得完全胜利。”支队成员、自动化系2020级本科生王安琪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学以致用,理论助力家乡产业振兴
为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美顺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践调研支队从和顺县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入手调研,了解当地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借助“两山理论”和“碳中和”等理论工具,为和顺县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实践中,支队聚焦于当地“小作坊、大产业”的现状问题及措施、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发展链的发展模式、易地搬迁工程之后居民生活和村落建设情况、党建工作开展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作用等四个问题,形成四篇学术论文,并与和顺县达成初步合作,促进地方乡村振兴的发展。
“和美顺兴”支队参观乡村振兴示范村
支队成员、自动化系2021级本科生李松阳说:“通过对家乡的发展情况的调研,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家乡迅速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原料种植业、新开通的铁路干线等等,激活了这座小城的生机。”
多管齐下,创新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晋中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西阳泉支队,从集体经济、乡村旅游、传统民居、特色文创四个方面,对探索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开展了专题调研。
为提高当地旅游业质量和收入,帮助各村“窑洞改民宿”想法的落实,解决当地改造设计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支队开展专题研究,寻找窑洞的门窗与采光、通风与防潮、坍塌与抗震、节能与改建民宿等多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并将当地和文献中的窑洞改建典型案例化为己用,为各村落提供成熟实用的范例。
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西阳泉支队设计的明信片
支队还着眼于特色文创的发掘和制作,为阳泉七亘村进行了logo、吉祥物、明信片和产品包装的设计。又萌又硬气的吉祥物小狮子“泉泉”、精美的水彩明信片等,承载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清华学子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奉献。
乡村振兴工作站山西阳泉支队在汉河沟村座谈
支队成员、建筑学院2021级本科生宋佩轩回顾道:“这次实践的结束非但不是真正的终点,恰恰意味着未来的起点。我们都期待着夏天再来,为阳泉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探乡村之治,循国家之思,献青年之智。2022年寒假,在抓实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下,清华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广袤大地“行思践悟”,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和知识,用切身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奋进姿态献礼新百年征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